“本就是蛮夷,牛公还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德行吗?”裴蕴笑道:“我以为,不如让宁长真回去,让他主持平叛。”
“不可,”来护儿赶忙道:“此人一回,无异于放虎归山,刚才苏公说的对,郁林之乱很有可能就是宁家在背后捣鬼,如果让宁长真回去,后果难以预料。”
宁长真如果回去,人家完全可以假模假样的跟叛军干几场,然后装作大败,龟缩一地,就可以彻底的在背后操纵叛军,逼迫朝廷撤回政策。
朝廷要是妥协了,宁长真再出山,将那个傀儡灭掉,这样一来,他们岭南的利益,就算保全了。
冯盎在广州,就是故意敷衍的,他也不想得罪朝廷,但是他比谁都清楚,朝廷的政策眼下在岭南,万难推广,得罪朝廷和得罪岭南本土豪族,怎么选?
很好选,哪个跟我亲近,我选哪个。
在座的都是人精,后面的形势会怎么走,早就算清楚了。
杨广沉声道:“岭南,必须施行朝廷政策,朕必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来护儿脸色微变:“陛下,真的不能用兵啊,我大隋主力在北,南方之兵不堪战亦。”
远征高句丽,三十五万的陆路精锐,全都装备了精炼兵械,但是来护儿的水军,可没有,至今也没有。
因为杨广放话了,从今以后想要精炼兵器,得卫士们自己钱买,其实就是想顶工资。
但是现在没有仗打了,卫士们肯定是选择要钱,而不是选择要兵甲。
杨广之所以想要打岭南,也是想要销账,因为你们要去打仗了,兵甲是性命所在,你们总不能不要吧?
河东炼场一直在铸造精炼兵械,东都的卫尉寺府库,已经囤积了不少。
得卖出去啊,精炼场本身还欠着一屁股债,一直跟朝廷要钱呢。
所以在杨广看来,打岭南,利大于弊。
“即刻征调江淮军府,凑三万大军,交由麦铁杖,令他南下平叛。”
来护儿赶忙向其他人投去求助的眼神,只有牛弘和裴矩回应了他。
“其实一万人就够了,”裴矩道:“只要装配精炼兵械,一万足以平叛。”
杨广带来江都的十五万大军,都有精炼兵械,但杨广不会拿自己的中央军去打岭南,至于裴矩的提议,杨广直接否定了。
我能卖三万件,为什么只卖一万件呢?
一群大佬,终究还是没有拦住杨广,于是江南地区再一次征调大军,民间为之大惊。
在大隋,北方的人口占了六成还多,南方人口本来就少,一半还管不了,你从江南征调三万兵,跟在北方征调三万兵,不是一个概念。
就好比你从鸡窝拿十个鸡蛋和从养鸡场拿十个鸡蛋的区别。
打高句丽,北方出了多少人?南方出了多少人?
洛阳这边,留守的卫尉寺少卿刘权接到了旨意,于是找赵国公独孤纂,着他准备漕船,往江都运输精炼兵械。
有了运河之后,不得不说南北的交通真的是太顺畅了,从洛阳装货,就可以直达江都。
独孤纂也懵逼了,怎么又要开打了?
这么多兵械,单是运输,就要两个月,过了年能送过去,都算不错了。
而杨广也非常有耐心,我打岭南,主要是卖东西,东西不卖出去,我不可能派兵去打,那样太吃亏。
再说了,征调兵员这也是要很多时间的。
所以年关之前,杨广都不会用兵。
这天,杨广在将沈婺华邀请过来,与萧皇后及一众嫔妃,在书房内临摹着王羲之的一副字帖。
南方人对王羲之是最为推崇的,杨广也是一位顶级书法爱好者,于私,他仰慕王羲之,于公,推崇王羲之有益于收服江南士子。
于是杨广想起了儿子杨铭,第一次见到王羲之真迹后说的那句话,于是他干脆借用了:尽善尽美,古今无二,高韵深情,百代服膺。
杨广对王羲之的这个评价,眼下已经传遍江南,大家一致认为,皇帝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