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历五年八月初,洮阳城和五营同时举行了云谷系统的首届升学考。报名参考人数不算少,足足有八百多人,其中来自治外的读书人就有三百左右。相较于此前的环境,可谓是盛况空前。
不过哪、也不完全都是好消息。由于采用的是自主报名的模式,最后就出现有的学校生源人满为患,而有的学校招不满人。
师范学校、在宋应奎的意识中并不特别重视,但却是报名人数最多的学校,有四五百人居然首选了这个学校。商务学校虽然没像师范学校那般扎堆,但起码报名人数要比录取人数多。唯有工业学校,报名的居然刚刚满一百人,之前计划录取的人数都要比这多哪。总不能一个都不淘汰,将只考了几分的学生都录进来吧?
“师范学校和商务学校按原计划,足额录用一百人。工业学校这边、首批录用三十人,然后张榜补录。凡是没被师范学校和商务学校录用的学员,可以补报工业学校,而后按此次考试的算术成绩为主依次补录一百二十人。另外、没被录取的生员还可补报云谷军官学校,录取名额为四十人,录用不依考试成绩,依报名的先后顺序。”想不通、为啥明明看着更有发展前途的工业学校报名的人却很少,没办法、只好出台补招措施,好将人招够。
补招措施出台后,宋应奎本以为,那些没考上其它两校的生员会很珍惜补招的机会,结果、收效还是不理想,只有一百来人报名参加了工业学校和军官学校的补招。尤其军官学校,四十人的招录名额居然没报满!
奶奶的个腿、只要录上就有官做的学校都没人报名,这也太气人了一些。到师范学校当老师真有那么香吗?宁可落榜,也不考虑另外的学校,简直是不可理喻。
宋应奎当然不理解参报学生的心态了,在他看来有之前自己招学徒班的引领、再加上目前云谷系统中工匠和军官待遇的吸引力,工业学校和军官学校的招生怎么着也不可能冷成这个样子。
殊不知、在学生和家长眼里,进了师范学校最次也能当个教书先生,不算是背离了读书之道。再说、去年到今年的时候云谷系统中的官吏,有不少还是直接从学堂先生中选入的。也就是说进了师范学校,一只脚就踏进了官场。
有这么好的前途放在那儿,傻子才会去工业学校和军官学校。这两个学校毕业待遇再好,不还是下苦力的匠人、和在杀场搏命的军头?当下的云谷以及治外、能有机会读书识字的家底都不差,他们对未来的期许可不像种地的农民那样低。
工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是出苦力的匠人好不!这虽然是事实,但你跟已有固有意识的家长们解释不通啊!面对顽固的家长,宋应奎想到了穿越前自家的一个亲戚,他家的孩子高考成绩明明可以上一个就业很好的好农业大学的好专业,结果一听是农业大学,就以为将来出来会当农民,硬是不让孩子报。面对这样无知的人,你还能说什么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