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天将降大任
陈恒才进屋,就见到封氏拉着英莲要跪谢。他脸上一贯的镇定顿时抛之身后,慌乱的上前,跟信达一起搀扶住封氏。
“大娘,使不得,使不得。”他连连拒绝,可这老妇人却执着的很。别看封氏身形伛偻瘦弱,力气却是不小。
陈恒明明用上双手,又有信达助力,还架不住她。眼看阻止不得,他立马掉头看向一旁的呆英莲,喝道:“英莲,你还愣着干什么,快来扶伯母。”
本还要跟娘一起拜谢的甄英莲,听到陈恒的话,更是一愣。她还未想明白自己该听娘的话、还是陈恒的话时,双手已经先伸出去,一把抱住封氏的腰。
“哦,我来了。”她这样呆呆的道,更叫陈恒哭笑不得起来。
好在三人一起使劲,才堪堪将封氏拉回座位。陈恒好说歹说,才最终劝下对方的拜谢心意。如释重负的陈恒,这才坐到位置上喘口气。
他不喜欢给人下跪,更不喜欢别人给自己下跪。眼见躲过尴尬的场面,陈恒不停用袖子给自己扇风,信达见此,连忙给自家二哥泡上一杯茶,让其压压惊。
陈恒喝过这杯茶,赶紧把话题转到母女俩人的以后上,深怕封氏在感谢一事上继续犯轴。
可这问题说起来就长了,情绪稍定的封氏,思索半天才将自家的事情讲给小恩公听。
自从英莲被拐后,甄士隐同封氏散尽家产,都没找到爱女的消息。葫芦庙一场大火,更是将甄家的家宅烧个干净,夫妇二人连重修的钱都没有,草草把地一卖,就去投奔封氏的娘家。
也是在封老太爷的家中,甄士隐受尽冷眼,才心生遁世之念。最后跟了路过的道人,一去不复返。深感无奈的封氏,只好从家中搬出来,在娘家的破旧小屋中,做些针线活养活自己,静静等待丈夫跟女儿的消息。
陈恒默默听完,试探着问道:“那伯母是准备回娘家吗?”
封氏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们母女俩老的老,少的少。如今英莲好不容易找回来,自然不想带孩子回娘家受苦。
她爹的那个脾性,见到英莲这模样,还不知道会给她安排个什么幺蛾子出来。
“还没想好。”封氏有些沮丧的摇摇头,又坦然笑道,“小郎君勿慌,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总会有办法的。”
这个老态的女人其实才四十多,尽管脸上都是被命运折磨的痕迹。可眼下,那股跟命运对抗出来的坚忍,又让她能直面未来的艰难险阻。
跟随她二十多年的丫鬟,亦在旁边应和道:“夫人能与小姐重逢,已是得天之幸。跟这个比起来,以后的事情都不打紧。无非是多打几条络子,多做些针线活。小的一定会侍奉好夫人、小姐。”
封氏点点头,又对着身边的英莲叮嘱:“她叫绿水,这些年都是她陪着娘熬过来。你以后见到她,要叫一声姐姐。”
英莲反应过来,连忙起身给绿水行礼,道:“绿水姐姐,我娘……”
“小姐,使不得,使不得。”绿水躲过一礼,又将英莲扶起,擦了擦眼角,“能盼到小姐回家,绿水就是死也瞑目了。”
待这三人聊完,陈恒才轻咳一声,将她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已经听明白甄家的困难,封氏娘家不待见无家可归的女儿,平日里多有苛责。
看封氏的打算,应该是有回姑苏暂住,拉着英莲等甄士隐回家的打算。可孤儿寡母想在这世道生存,终究是艰难些。
恰在此时,外头突然传来一阵阵鞭炮声。陈恒不禁抚掌大笑,给信达一个眼色,示意对方去把靠西的窗户打开。
等木窗打开后,原本还有些沉闷的爆竹声,越发清脆起来。
陈恒指着窗外蔚蓝色的天空,对着封氏笑道:“伯母,你此行来的也是巧。我倒是想起来,扬州有一处地儿,可供你们三人容身。”
…………
…………
二月十六日,是个吉日。
天光明媚,湛蓝的天空下,不见一丝乌云。这是出游的好天气,扬州人又爱凑热闹。从前些天得知城西的织坊街要揭牌,他们就期待着这一场典礼。
普通人最爱从众,听说有乐子看。一传十,十传百,口耳相传之下。等林如海带着府衙的官吏过来,城西处已经是人山人海,外围已经水泄不通。
林如海从陈恒那处听说过,城内的三家报铺一起发力,从一月开始就为城西的事情做宣传。可他也没想到,扬州百姓的会如此热情,来的人竟然这么多。
当下,连同林如海的官员在内,都忍不住整了整官袍、乌纱帽。才在差役的护送下,越过围观的人群,朝着中心走去。
等他们走进场内,重新合拢的人群,就看到几名差役,用竹竿挂起两串长长的鞭炮,悬在牌坊两边。
牌坊高一丈,上遮红绸布,下头是一张摆着贡品的木桌,上面的祭品牲畜倒不用详说,只有一个香炉等着林如海上前插香。
眼见知府大人到了,负责仪式的礼官,赶忙朝着两侧的差役点头。随着林如海举香三拜,鞭炮声也开始轰鸣,一束束白日烟火也在半空绽放。
“好。”
老百姓爱看的就是这个,四周的叫好声络绎不绝。大家一边看,一边讲着林如海参拜的礼节。比如什么礼是给土地公,什么礼是给财神爷的,老人家就爱卖弄这种学问。
林如海将香插入香炉后,就带着下属们退居一旁。听着爆竹声结束,才等着礼官的下一步口令。
此时刚好日冕仪上的光影走到位置,礼官当即喝道:“吉时到。”
又是一轮新的鞭炮声,身着官袍的林如海独自上前,站在牌坊的彩带下。牌坊有三个斗门,彩带沿中间横立,遮住牌坊上的字。两处尾带垂下,迎风飘舞。
林如海站在一处,抬手轻轻一拉。红绸带被晨风轻轻吹落,早就好奇许久的扬州人,这才得见牌坊的真面目。
“秋浦街。”
有人轻声念出三个大字,这个字迹自然是林如海亲笔手书。又有人看向一旁的小字,“文和六年,春,扬州府衙立。”
这可就有意思了,前来观礼的府衙官吏们,也没想到知府大人会把这个青史留名的机会,均分给他们众人。
大家脸上都是喜不自胜,往后的百年里,不论扬州城如何变幻。他们这批人,连同这座牌坊一起,都会被写进府志里。
一想到这个,本还有些抱怨面子工程的众人,都忍不住开始交头接耳。有讨论着‘秋浦’的来历,有夸着‘知府大人仁厚’。
李卞的位置,在这批官员的前列。他身前就是知州张尚贤,瞧着对方脸上的得意样,又听到身后的人不停夸着林如海。他心中也是暗暗气结,觉得眼前的情况糟心的很。
林如海没有在意下属们的反应,他冲着四周叫好的百姓微微点头。又带着官吏们穿过牌坊的门洞,朝着里面的街道走去。
牌坊后的大街旁,尚有一处盖着红布的石碑,等着他上去揭下。等林如海将其掀开,紧紧跟随的众人,又念出石碑上的字。
“匹练坊。”
“好啊。”有博闻广记者,已经知道这两个名字的出处。但要把此事道个原委,还需要留给身份合适者。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个出风头的机会,还是被李学政抢了过去。
“李太白有首诗,名叫‘秋浦歌’,其中有句‘水如一匹练,此地既平天’。想来就是出自此处。”李卞摸着胡须,不住为自己的本家点头,“用此诗倒是应景,只是我倒更喜欢那句‘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诸位呢?”
说完,他看看四周,想看看众人的反应。结果,自然不出所料。谁也不愿意在公众场合为其摇旗呐喊。
李卞见此,心中亦是暗自焦虑。若一直如此下去,岂不是有负相爷所托,扬州这些官吏真是油盐不进啊。
林如海不知下属之间发生的事,他只是继续迈步,沿着笔直的街道朝里走去。此处的建筑比之城内其他民宅,风格又有不同。
扬州人大体都喜欢精致小巧的风格。可匹练坊为了赶工期,在风格上反倒追求北方的大开大合,真叫人别具一格。
除了标志性的白墙黑瓦,其宅屋建设,都跟扬州一贯的风气不同。林如海看在眼里,暗自点头。他不要求多好看,只要实用就行。
等知府大人带着整齐的队列走近,街上两侧林立的女绣工,在几个老师傅的带领下,一起朝着林如海俯身行礼,“民妇谢青天大老爷。”
这一出,倒没有任何人安排。陈恒跟报铺,只做了宣传的工作,道明了府衙建设织坊街的用意。
只是这里的民妇,大多都是城外的流民。她们大概也没想到,去年不顾千辛万苦赶来扬州,竟然还能被本地的府衙如此对待。想到家乡那些不作为的县官老爷,再看看扬州知府,她们的感恩之情不以言表。
人心都是肉长的,诗经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此句最能说明人在情感上的朴素心理。
饶是林如海见过太多世面,见此,也被她们的行为所震颤。他原先只想着给扬州再谋一条财路出来,以助陛下成事。可看着眼前一张张诚挚期盼的脸,他心中又怎么可能不动容?
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说的就是此时的心情吧。
林如海在原地呆愣片刻,才拱手还礼道:“诸位无需如此,为民请命,为民做主,为民安生。本就是本府读书时的志向。”
面色稍稍有些激动的林知府,转头看向身后的官吏,点了一位猛将出来,“辛指挥使。”
“在!”
辛耿今日也在受邀的行列,戴甲卧刀的猛将一步出列,抱拳行了个半礼。
“派些兵马,在此街日夜巡视,护她们安宁。”林如海指了指四周的妇孺。
从视野里看去,居住此地的妇孺实在有些多。林如海也是担心她们日后会受到骚扰,才在差役的基础上,又加派了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