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猜到了什么,也依旧还是在继续猜测。
这便是大宋官场的智慧。
赵佶足足过了三天才缓过来,恢复了平静。
梁莘陪赵佶一起吃午餐。
赵佶问:“莘哥儿,不去契丹上京不行吗?”
梁莘回答:“为结盟,若不去便没有诚意,契丹相国萧保先在结盟的国书上,点名的条件,要我去一次上京。其实,我也不放心,你现在的心情也不知道怎么样,倒是让人极是担心。”
“我,我很好,只是你……”赵佶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这一路上,除了官驿别住在其他的地方,也别去契丹人的青楼,更不要去……”
赵佶说了好长一串,总结下来就一句话。
除了这一路上必要的行程,以及契丹朝廷的相关宴会,你那也别去。
梁莘想笑,却是很严肃的点头。
在梁莘想来,赵佶是不是怕自己也突然给挂掉了。
赵佶这时又来了一句:“小心西夏人。”
听到这话,梁莘愣了一下。
赵佶接着说道:“姑丈才五十二岁,虽说他身体差,也肯定不会活太久,但这死法也太过憋屈。我甚至有想过,会不会是大娘娘,但想想应该不是。”
“想了这些,曹郡王带兵,你爹为监军,虽然我不太懂,可听酒楼里议论的多了,西夏这次被打的很惨,酒楼里议论这事的人声音越大,就代表西夏人越惨,小心些。”
“恩。”梁莘很郑重的点了点头。
“还有……”赵佶又交待了许多。
总之,赵佶感觉出远门就是件非常不安全的事情,多带人,多带钱……
安全第一。
回到家,梁莘找到高仁。
简单一说,高仁便明白了。
“主上放心,这事咱安排的极是巧妙,肯定会有人去查,无论是主上派人去查,还是别的什么人去查,证据都已经备好,这事若说是巧合,未免也太巧了。所以有人来扛这事。”
“人,合适吗?”
高仁回答:“许多年前,神宗重责王诜。公主殿下求情,又免了他的责罚,谁想第二年公主殿下就病亡,神宗震怒,责打了王诜身边最亲近的八妾,并发配军营。王诜暗中想救人,借了许多钱。”
梁莘听的很认真,不是纯粹为了好奇,而是希望这事收尾作的好。
高仁接着讲:“而后,这事被人写了信投到了御史台,王诜便把事甩给了一位行头,此人不但借钱给王诜,还替他去办事,却被刺字流放三千里。心中必生恨意,若是寻常的查一查,那么王诜之死就是巧合,继续往下查,就是此人。”
说完后,高仁补充了一句:“一个逼人家破人亡的行钱,只当是为民除害了。”
“好,大理寺派人查案,这事明天我把铁捕头找来,你二人商议一下。”
高仁一抱拳:“一切凭主上吩咐。”
这事,高仁为办的好,了不少钱,而且也下了大功夫,还请了绿林的朋友帮助。就是为了完满,而没有漏洞。
早知道是梁莘让大理寺去查,而且让铁捕头安排人去办,他也不用这样麻烦。
找到王诜,往死里整便是。
不过,现在也好。
一切做的天衣无缝,也算是给高大娘娘一个交待,同样也是给高家的外甥女在天有灵一个交待。
同时,也算是助梁莘一次。
梁莘这个人,高仁喜欢。
有事,真的是扛事。
真是应是梁莘自己说过的那句话,用心办事,出了差错他扛,只要用心办事的,肯定是没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