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觉醒时代:从少年闰土开始

关灯
护眼
第141章 教育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141章 教育

民心所向。

基本上都领到了种子。

土改这玩意,让周边县城的人不少都知道了。

不过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在县衙,农户只能使用。

使用不用交税,跟自己的一样,甚至更好。

就好像当初闰土中了举人,他那个村子的人把地放他名下来了一样。

两个月的时间,新加入的那五百人的护卫队经过了两月的训练多多少少也像些样子了。

继续扩充。

又招了五百人。

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闰土空间中的东西。

差不多有着百万银子。

百万。

对于朝廷来说,可能给老太后修座宫殿就的差不多了。

但对于一个县城,这是一笔巨款。

能做的事情很多。

百万的银子,在县城中,首富也拿不出这么多来。

如果在杭州城,有百万两银子的不少。

不过能拿出这么多现银的估计也没得。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银。

一百万,够一个知府贪一辈子的。

知县的俸禄一年不过五十两,县丞不过四十两。

忒少了点,不过基本上都会有背的法子搞钱。

一个县城的经费一年可能就几千两,存留银太少,那么就要想办法节省各项开支,啥事也办不了,不及一个大地主的年收入。可想而知,县政府的财政压力有多大。闰土不一样,这百万两都能拿出来用。

明代的赋税一部分为钱,一部分为粮食,而清代则是统一交银。

明代留给地方的经费占了一多半,上缴朝廷的大概三分之一有余。这就意味着,地方州县乃至三司都有足够的经费,不用自掏腰包。

清代的情况就不同了,自顺治末年开始,直到康熙初年,朝廷不断减少地方存留,从最初的一半左右减少到不及八分之一。这样一来,地方的经费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开销,这就导致了州县等基层官员要自掏腰包。显然千里当官只为财,自掏腰包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就有了名目繁多的加派、加征,还有就是以火耗为名,大肆敛财。

就很少见有不敛财的官员。

顺治初年,一个县城可能有一万两银子的存留。

到了康熙乾隆,直接少一半。

现在更少。

官俸,知县五十两、县丞四十两、典吏三十两、县儒学的人总共八十两,两百多两。

衙门办事人员吃饭的钱,门子、皂隶、民壮、仵作、禁子、马快、轿伞扇夫、斗级、库丁、铺司、更夫、火夫、吹手、天坛户、斋宫夫、先农坛户、马夫、门斗、膳夫、斋夫,一百多人,一年一千出头点。

每年的祭礼一百多两。

杂七杂八加起来,估摸着两三千两。

而以往的话,实际收的赋税,大概能有四五万两。

其他的就进了官吏的腰包。

县令分大头。

可能直接要三千两左右。

也不算太多。

年俸五十两对县令来说那肯定是少了。

每个月多加一百两银子,不算多。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明日拜堂 超强进化 核武大帝 山河志异 娘亲!要不换个爹? 万古帝婿 玄学俏寡妇,靠算命养活六个娃! 当不成儒圣我就掀起变革 妙手神医混都市 三国:积粮万石,黄巾终于起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