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什么年龄,也不分什么场合,他们都是张口就唱,抬腿就跳。的歌声是动听的,犹如天籁之音,浸人肺腑。高音处如珠峰,低音处则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舞蹈是最美的舞蹈,宽衣长袖,飘若天仙,盛装登场,雍容华贵珠光宝气,耀人眼目。
形体审美。在古籍中对舞蹈的形体美也有一定的规范。如“热巴”、“果卓”等舞蹈中,对男性舞蹈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
无论其手中是否执有道具,“上身动作像雄狮”要求舞者威猛雄壮,将高原人身形彪壮的气质体现出来,形成豪放、粗犷之美,给人以一种无所不能、可以克服一切困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而对于女性舞蹈者则要求上身动作含蓄且典雅,给人以一种柔美舒适的感觉。
主张舞蹈要有高山般不可动摇的气势、天空般无边无际的意蕴,还要求在跳卓舞时节奏要快如闪电;跳舞时人们不仅要梳妆打扮,还要抹去悲伤,歌舞欢畅。人民的这些舞蹈理念充分显示出他们乐观勇敢、坚毅豪迈的民族性格,这也正是舞蹈的魅力所在。
精美的舞蹈服饰给舞蹈增添了很多色彩。由于民间舞蹈多以歌舞为主,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穿着的藏式长袍在舞蹈中更是添加了一种柔顺的美丽,也是舞蹈中旋转、独特步伐产生的直接原因。
不同区域人们的穿着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来说,服饰都有着腰肥、长袖、大襟、长裙、编发、金银珠玉饰品、色彩浓烈鲜艳等共同特征。广袍宽袖的服饰,不单单满足了草原牧民生产劳动、活动自由的需要。
也给舞蹈动作的灵活、豪放、伸展自如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样的服饰特点,使得人民在舞蹈时能将舞蹈的女性的柔美和汉子的潇洒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张先生会书法,能见识一下吗?二少爷想向你学习书法。”
“没问题。”
接下来的几天,闰土就给二少爷练习一下书法。
“书法,其实就是用一定的书写工具进行书写的艺术,只不过它比一般艺术更加严谨,因为它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度规范,所以称之为书法。
有一些关于书法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还有郑板桥的故事。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足以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打了一下他的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六分半书”即书体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而隶多于楷,书法上隶书又称“八分字体”,因此郑板桥谑称自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并且他解释说:“板桥既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
从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来看,所谓“真隶相参之法”,实际上就是将隶书参入到行楷之中,同时又用写行草的运笔之势来写,至于说是哪“六分”,哪“半分”,其余“三分半”在何处,都是不可拘泥地去理解的。”
“你看看我的字。”
“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书法中何为力量大?当然不是指灵动和厚重的两种风格,而是指“笔力”,强调的是王羲之和李邕的笔力雄健遒劲,超越其他书家。
龙和象并非同一层次,这和佛经中原本的龙是不同的。在传统语境下,龙要比象高贵的多、全面的多,而不仅仅是力量大。右军如龙而非象,北海如象不如龙,潜台词仍然是推崇右军的全面,而强调李北海的笔力雄健。
这并非是评价两者的水平相当,而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相似。事实上,李邕尽管对后世的影响力不弱,但远远不可与王羲之相提并论,董其昌受二王影响也远大于李邕。
无论是从客观上,还是董其昌的主观上,都不会认为两者的水平相当。
魏碑与王羲之结合算是古今第一份。之前用笔不果断,学李邕可以迅速提高笔力。学李邕切不可如学欧柳颜赵王一样追求纯粹的形似,不可慢描,李邕字在于气象,笔画有骨力也有筋力,有明显出自王羲之的结字法,也有魏碑的体势和方笔,其实内涵非常足。
但是气象沉雄这种东西真不是慢描能学的出的,后人仅能取其意态。不过当今书法界,真要有人能亮出一手李邕来,绝对不俗。
古人评价什么东西都喜欢作譬喻,比如评嵇康“其醉也峞峞如泰山之将崩”,既是作喻,这个评价就需要读者对喻体有个意会,不然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什么意思?龙喻动,象喻静。
说的是李邕书法好处在气象大,势大力沉。但却不如王羲之能尽变态。李邕融北碑于右军行书,使之可行于碑版,实际上也就将行书静态化了,俗称行书楷化。世传李邕书碑版八百本,得资巨万,他确实很成功。
但是这种静态化的行书,书写的实用性并不高,前有二王,后有宋四家,再后有赵董,都比他好用。何况他自己也清楚这种静态化会带来标准化,所以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他确实没说错,看楷书标准化之后的馆阁体是怎么俗死的就明白这一点。虽然历代书家几乎都会仰望一下李北海,但幸好没有沿着他那条路走到底的。”
这个二少爷对中原文化有一点了解。
了解也不多。
同他讲了这么多的内容,不知道他能理解多少。
恐怕是很难理解的。
多少给他上几节课,就算是现在很难理解,在将来的某一天,只要还在学习书法啥的,这些个东西总是能理解到的。
书法史上,二王和唐楷是主流,一个是书贵瘦硬方通神,一个是规整肃穆,李邕的书法,艺术价值高,却不在主流的审美,实用性也不像唐楷,明清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练欧阳询赵孟頫为主。说起来,书法还是离不开实用的,王羲之和楷书四大家的影响比书法史其他所有优秀作品加起来还深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