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之后,几乎一整天、秦亮都在大将军府前厅庭院,因为陆续有朝廷官员来访。
傍晚时分,他才回到内宅。刚走进西边的庭院门楼、只见一个侍女弯腰让在道旁,他便随口问道:“夫人在里面吗?”
侍女答道:“王夫人在灶房准备晚膳。”
秦亮听罢,转身往门楼一侧的厨房走去。却见莫邪等人在里面忙活,并不见令君。莫邪转头一看,赶紧向秦亮屈膝行礼。
秦亮面露微笑,随口道:“我来看看,晚膳吃些什么。”
莫邪应了一声,不过她应该知道,秦亮不是来看菜肴、是来找令君的。
果然她随即轻声说了一句:“君侯,夫人刚去阁楼厅堂了。”说罢接着去捞鱼。
秦亮点了一下头,正待要走,忽然听到“哗”地一声、从灶台上传来了一阵响动。
他被吸引了注意力,下意识回头看去,见莫邪竟把活的小鱼、直接倒进了铁锅里,连内脏都没取。不过这么小的品种,也许本来就不用取。
魏国是有铁锅的,只是没有普及到民间,高门大户也不习惯用铁锅来炒菜。这道小菜,是用油炸。
告别张欢,秦亮走进大殿,只见北面台阶上的正位、又出现在了面前。上次他在这里留心观赏过,因此印象挺深。
莫邪与江离摆好了菜肴,跪坐着一齐弯腰揖拜道:“妾请告退。”
随即一股菜肴的香味飘了过来。莫邪招呼了一声君侯、女郎,便把饭菜放下,两人各自跪坐在木案边,将碗盘小心地摆好。
令君却几乎毫无反应,抬眼看向秦亮的眼睛道:“夫君与郭太后要商量大事?”
秦亮心里微微一紧,若无其事地点头道:“当然记得。”
令君“嗯”了一声,拿着一只酒壶起身,重新跪坐在秦亮旁边的小木案旁、将东西放下,说道:“今早君去朝会,我都没能起来。明天不用那么早起来了罢?”
令君撇了一下嘴。片刻后,她又不动声色地说道:“我是名正言顺的人,怕什么呀?她愿意信我,才是最不容易的。”
这时令君忽然问道:“君还记得柏夫人吗?”
令君道:“妾与她有好几回在灶房做饭,柏夫人的厨艺很不错呢。不过如今不在王家了,听说她住在羊徽瑜的宅子里。”
“我在洛阳还是第一次吃这个菜。”秦亮随口说了一声,继续朝门口走去。
秦亮看了一会,开口道:“今天去上朝,皇帝叫人宣读了封赏诏令。增加食邑三千余户,还有一批金饼和绢帛。”
晚饭之后,秦亮又与令君在偌大的内宅区域散步,夜幕降临,他们才回来沐浴就寝。令君平素十分守礼,不过有时候她倒是什么都愿意,兴许正如她所言、名正言顺的人无甚不妥。
秦亮这才撩开垂帘,又拱手招呼了一声:“甄夫人别来无恙?”
令君若有所思的样子,过了一会便点头微笑道:“君约定好日子告诉我,我来准备。”
究竟是提到准备家宴、想到了厨艺不错的柏夫人,还是想说羊徽瑜?
在令君面前,秦亮说话倒不用那么讲究,可以说得更直白。不过她很容易就能听明白意思,秦亮也不用说得太详细了。譬如“简单劝阻两句”、与坚决阻止相比,表达的态度当然不同。
对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来说,不存在君子远庖厨的讲究,六秒记忆的鱼而已。但秦亮有时候会留心观察一些琐碎的事,大概是一种习惯罢了。
这时他用手指在令君的削肩上轻轻扫了一下,把上面的一根发丝拂去。令君轻轻歪了一下头,将脸颊挨在秦亮的手背上,小声道:“正因郭太后信任我们,才会成为盟友。多一个自己不是坏事。”
郭太后的漂亮杏眼露出了些许忧色,“每年天寒时,皇后都容易生病。可这次病得尤其重,快一个月了尚未好转,身子越来越虚弱了。”
莫邪察觉秦亮的目光,又垂目道:“油酥小鱼,君可以拿来下酒。”
令君转头看了他一眼,便继续手里的琐事,她把酒坛开封,然后将里面的葡萄酒、倒进两只酒壶里。她的动作还是那样不慌不忙,平稳的姿态、仿佛能感染人的心境。
秦亮来到阁楼下面的厅堂,见到了令君。
秦亮在郭太后对面的筵席上跪坐下来,甄夫人却起身行了个礼、走出垂帘去了。秦亮不禁转头看了一眼甄夫人的后背,他想了想今天要与郭太后商量的事,先问道:“听说皇后殿下病重了?”
秦亮沉吟道:“尚书诸葛公休说要去进谏皇帝,建议下诏封国公、加九锡。我简单劝阻了两句,那些特权、我本来就不可能轻易接受。”
秦亮直接说道:“明日还得早起,要去东宫觐见郭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