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登基次日,发出的第一道皇帝(名义)诏书,便是给秦亮的。
宣诏的使节是御史中丞钟毓,随行的人之中,还有他的的弟弟、尚书郎钟会。
秦亮今天的安排,原本是去宜寿里王家宅邸、祭祀外祖王凌,然后把玄姬接回来服丧。
但听到宫里来的禀报,他只能临时改变行程,叫吴心去告诉令君,让令君她们先去宜寿里、以免王家人干等。他自己则先接待使节、宾客,随后再去王家宅邸。
守中书省的人是陈安和王明山,现在皇帝年幼,诏书若非秦亮的授意,那便是郭太后的意思。让郭太后摄政之后,敞开了说实话、如今秦亮也不是在自己夸自己!
大将军府的大门打开,秦亮等亲自迎到门楼外,一番见礼对答,将使节引到了阁楼前厅。钟毓坐于前厅北面,宣读了诏书。
着墨最多的内容、是列数秦亮的功劳,包括对外开疆辟土的军功,以及拥立大功。然后给予殊荣,加号大都督,免除都督中外诸军事,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除此之外,还有赏赐的华服、财物等东西。
如果秦亮接受,那么现在他的主要头衔就是这样了:大将军,大都督,录尚书事,假黄钺,平皋县侯,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秦亮听完宣诏,先向代表皇帝的使节钟毓伏拜,但没吭声。
钟毓等了片刻,又正身说道:“钦哉,敬服朕命。”
而且秦亮多次带兵打仗、坐镇中军,可能有点装过了头,潜意识里便不愿意、把自己的恐慌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
有些事是没有落到自己头上,现在真要自身承担了,秦亮大概也不像钟会所言、坚如磐石!
现在他的心态就有点不太好,一口气干完几件大事,现在他心里就像一团浆糊一样,也不确定究竟有没有出错!因为他知道,有些事,出了错不会马上显现出来后果,会在随后产生长期的影响。
王康的声音道:“大将军不知道。今日大将军本要出门,得知消息才未成行。”
钟毓立刻离开上位,来到东侧站定,揖拜道:“恭贺大将军。”
这种时候,把日常安排紧凑一点、反而能好受一点。便是一直关注眼前的琐事,让自己顾不上太多思考!
秦亮站在栏杆旁边,看着前庭庭院里、那些假山上草木间的新绿,沉默了一会。
不说萧何,即便在魏朝,前面也有四个人如萧何故事,并未(来得及)篡位,其中还有王凌。
但秦亮的心态比杨坚还好吗?
秦亮不敢如此自夸,大概是因为他曾获取的知识讯息太丰富了,早已明白了诸如此类的道理,所以不需要别人劝说。
起码钟会目前是明确站到了大将军府这边,秦亮得到颍川钟氏的加盟、应该大有裨益。至于今后是否会出什么问题,倒不用管那么长远。
刚才被提到的王濬,顿时与辛敞面面相觑。
钟会叹道:“难怪大将军听完诏书,有一时思索。不过大将军仍是我见过的、最从容坚定之人,虽对答言辞谦逊,却有镇定自若、坚如磐石之气,令人拜服。”
即便大将军府的属官,恐怕也没有那么细致地、注意到秦亮的反应。钟会一说,辛敞等也纷纷点头称是。
钟会的声音道:“大将军在任,宣力淮南,文治武功,前人所不能及,拜受殊荣,受之无愧。”
不过看着钟会的模样,秦亮倒忽然有点感慨,记得刚认识钟会的时候,他还是个十余岁的白净少年郎。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大概就是如此、见证少年渐渐长了一嘴胡子。
大伙先后应声。在场的人里面,钟会是没有参与密议的,因为他不是大将军府属官。
钟毓侧目看了一眼钟会,然后向秦亮拱手道:“大将军好意,仆领受了,但因有公事在身,须得赶回宫中复命,请先告辞。”
钟毓的催促只是例行公事,似乎没想到、秦亮干脆直接受了,他不禁抬头看了秦亮一眼,然后把诏书送上。即便秦亮把话说得很客气谦逊,实际也是毫不推辞。
不料已经是尚书郎的钟会竟是一喜,立刻拜道:“即使为大将军之马夫,有何屈哉?”
不知怎地,秦亮又想起了钟会的龙阳流言。但眼前这二十多岁已经满脸胡须的汉子,确实不太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