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两岸,大大小小有一百多个各种漕帮,各种乱七八糟的邪祟,蛊惑人心。这些邪祟顺着货物传的哪里都是,朝廷根本无能为力,一来没有精力,二来需要愚昧来维持稳定。
这里面的矛盾非常非常的复杂,地方官员根本无法管,而现在,随着经济带的形成,帮会逐渐消失了。
衙门也不需要再依靠这些帮会催逼税收,光是钞关抽分,衙门的银子多到不完,两岸的百姓也不需要再紧密的团结在这些漕帮的周围,来对抗乡贤缙绅、势要豪右、衙门衙蠧的催逼。
本来愈演愈烈的漕帮和邪祟文化,失去了土壤,慢慢就凋零了。
林辅成、李贽在讨论宗教对人的异化时,认为:要禁止邪祟的传播,宗教对人的影响,首先就要让人脱离必须要逃避的环境。
朱翊钧笑着说道:“尧帝曰:君臣同心,其利断金;同心同德,其力断玉。今朕训诫尔等,务使君臣一心,共图国是。”
“今日大明中兴之功,非朕之功,爱卿皆为中兴肱骨之臣,军工民皆为中兴血肉之基。”
大明万历维新取得了初步结果,全都是大明的皇帝英明!臣子尽心办事!军兵、工匠、百姓们的勤劳!
当然,文华殿上这帮大小狐狸心照不宣的一件事就是:也要小小感谢一下自由贸易。
至于大明货物究竟怎么自由流动,利润是否合理,君臣、士大夫们,在这个鲜锦簇的时候,不会去过多的讨论。
倭国的极乐教,看似和大明没有任何一丝一缕的关系,不是大明人搞出来的,也不是大明人传播的,更不是大明人故意放纵极乐教的壮大,但这一切都和大明开海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无错版本在6x9x书x吧读!6x9书一吧首一发一本小说。读
日后即便是有人翻开史书论罪,朱翊钧也不在乎,他活着没人敢说,他死了…死都死了,尘归尘土归土,随便说。
“朝廷现在有些地方捉襟见肘了,朕以为可以效仿绥远驰道,发行一些国债,借钱来修驰道,不知道户部意下如何?”朱翊钧看向了王国光。
大明绥远驰道的确还没有回本,但一千万银的国债已经还完了,并且户部还在燕兴楼交易行,回购了一部分当初发下去的股份,这眼看着大明财政稳健,朱翊钧把主意,打到了国债之上。
内帑还有点银子,但那点银子不够修驰道了。
“陛下,借了钱是要还的,朝廷不还,就得大明百姓还。”王国光俯首说道:“陛下,国朝不适合借钱。”
王国光不主张举债发展,因为他说过:负债会让人失去自由,变成奴隶。
对于个人这句话成立,对于朝廷,这句话也成立。
“债务也是资产。”朱翊钧看着王国光十分确认的说道:“绥远驰道的效果,大司徒也是非常认可的。”
“朝廷举债,借来的银子,就是可以支配的财富,尽管这些财富需要归还,但也是资产的一部分。”
“朝廷举债,把借来的银子,用在各种经营上,修建驰道、疏浚水路、兴办学堂、筹建官厂、种植园等等,为朝廷带来丰厚的回报,而我们要付出的仅仅是利息罢了。”
“举债收益大于利息,就可以举债发展。”
朱翊钧在尽力说服大司徒和少司徒,举债并不危险,只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大明就可以快速发展一段时间。
高速发展之后,肯定要还钱,经济就会进入下行周期,但只要举债的收益大于利息,那这就是良性债务了,不仅无害,还有益处。
在上行周期举债来快速发展,只要资产的积累越多、资产回报率越高,在下行周期的时候,得到的回报就越多。
那时候,顶多算是发展较为缓慢,而不是下行,甚至可以逆周期的发展。
大明大司徒和少司徒,总是把举债看成洪水猛兽。
“陛下已经讲了很多次了,臣不是不信理论,陛下想的很对,但臣还是不能举债。”王国光非常的强硬,他继续说道:“臣是不相信人。”
“这举债,就像是吸阿片一样,起初,债务的规模还会有意控制,当尝到了这种甜头,就会一直举债下去,并且借新还旧,最终债务的规模,庞大到无人可以处置,雪崩的时候,会淹没所有人。”
借新还旧,以债养债,很有可能越滚越大,最终无法收场。
费利佩已经破产两次了,若不是新世界的天大财富作为支撑,恐怕,泰西万民对他的信心,是无法支持他第三次发行债务的。
关于是否举债发展,皇帝不止一次提起,而户部不止一次反驳。
只要有足够多的新兴产业、足够多的资产积累、足够丰厚的资产回报,举债循环发展的整体速度,要高于稳健财政政策的发展速度。
因为举债发展,资产累积速度更快。
绥远驰道和绥远矿业,当时朝廷没有银子,但迫切的需要修建绥远驰道和矿业官厂,举债后,立刻有了足够的资金来投资。
而且数年后,回头看,这是一笔极其成功的举债投资,其提前获得的收益,超过了付出的利息。
更早的完成资产累积,更早的获利。
张学颜出列俯首说道:“陛下,举债发展,一定会陷入上行和下行的周期,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是户部、廷臣、陛下,必须考虑的问题。”
“那就是在下行周期的时候,如何忍住不借更多的债务,来平息人们对发展缓慢不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举债发展速度更快,上行周期的发展,一切都欣欣向荣;但到了下行周期的时候,就会变得一地鸡毛。
所有人,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习惯了高速发展带来的海量利益,下行周期要还债的时候,经济增速放缓,可以分配的增量利润减少。
这种巨大的落差,很难被所有人心平气和的接受。
万民的怨念会增加、万众一心的凝聚力会被动摇、对国朝的质疑声浪会变大,最终会由大臣传导到皇帝的耳朵里,喋喋不休。
继续发债,债务规模扩大,最终砸死所有人。
这就是户部坚决反对的原因,无法控制的债务,还不如没有。
“陛下,把黎牙实送回泰西吧,大明有了足够的通事,不需要他继续翻译泰西的书卷了。”沈鲤立刻站了起来,俯首说道。
黎牙实给陛下讲过费利佩二世来钱的路子,费利佩二世用自己手里的黄金,发行了大量的债券,热内亚商人赶到马德里,将这些债券购买后,再转手卖给其他人谋取利益。
费利佩一共两次宣布了破产,破产之后,就没有必要还钱了,然后继续发行债券。
在沈鲤看来,都怪黎牙实这个泰西人,教坏了皇帝陛下!
发债,动摇国本的举动,陛下反复提及,不是这个黎牙实说起,仁德的陛下,怎么会动这个心思呢!
“度数旁通,我们举债的规模,发展的收益,都做好了预案,不会让债务失控。”朱翊钧试探性的说道。
用数学作为缰绳,将债务的规模牢牢的束缚住,用各种指数,去衡量经济情况,控制债务规模,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也就是看起来合理。
张居正出班俯首说道:“陛下,政令,终究都是要人去推行的。”
五步蛇王崇古曾经在《论奸臣的自我修养》,总结过当官的三件事,在王崇古看来,当官特别简单,搞清楚三件事,这官就做好了。
分别是:下面人不满意了,怎么办;上面人询问,怎么答;各种事儿,具体交给谁去办。
只要把这三件事想清楚搞明白,离任的时候,收获几把万民伞,轻轻松松。
而张居正的意思是,冰冷的数据,是无法束缚人的决策的。
度数旁通,顶多成为一个参考,但无法左右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权势、财富,做出各种不符合规律、客观事实的决定。
而且这些冰冷的数据,无论设计的多么精密,最终都会为了给政令让步,做出修改。
粉饰太平也好,追求晋升也罢,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统计数据,都会失真。
朱翊钧环视了一圈,廷臣没人支持举债发展。
“好了,继续廷议吧。”朱翊钧思索了下,摆了摆手,举债之事,仍然无法通过廷议。
其实大臣们没说出口的理由,还有一个,那就是大明皇帝不是费利佩那个西班牙国王,大明皇帝不可以失信,更不可以欠债不还,这对皇权的伤害是致命的。
费利佩二世可以失信,因为他的权力本身就是有限的,各个地方高度自治。
但大明皇帝不能失信,大明皇帝失信天下,那就是人心启疑,国将不国。
肩扛日月,江山系于一身,从来都不是妄言,而是现实。
其实朱翊钧的想法也挺简单的,债务滚得太大了,就解散朝廷,朕被奸臣蒙蔽了,都是奸臣误朕!朕一定痛改前非,肃清积弊,之后依旧我行我素。
这种法子,太常见了,比如削藩没削明白,搞出了七国之乱,晁错就被杀了;比如严嵩、严世蕃父子,搞得天下沸反盈天,推出去斩了,也足够交代了。
这种把戏,不稀奇,东方有东方的玩法,西方有西方的玩法。
臣子们并不想答应,都是千年份的老狐狸,那点上不得台面的小心思,谁也瞒不了谁。
就像陛下了解臣子那样,臣子也非常了解陛下。
“吏举法的事儿,言官们没人反对吗?”朱翊钧询问起了政令的推行。
“禀陛下。”梁梦龙出班俯首说道:“王次辅的办法是非常有效的,兵贵神速。”
“臣昨日就给一百五十名吏员,办了委培入学,这消息,先是在吏员口中传开,而后官员才知道,木已成舟了,朝臣们,就不好反对了。”
官员之所以是官员,吏员之所以是吏员,就是因为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速度之间的巨大区别,很多风向上的变动,官员们第一时间知道,这些吏员只能依托于官员而生存。
但,这一次,吏举法,是吏员们先知道的。
一令开天门,万道震乾坤,这法子吏员们知道了,无不感念皇帝的恩情!
大抵就是:陛下心里有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