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秦朝的美好生活

关灯
护眼
第471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再后来,就是他们最后遇到了李季阳。

李季阳的大手笔可不是他们娘俩儿预料之中的,第一次就把阿娘吓住了,后来见他源源不断的送东西,阿娘也腰板儿挺直了,吕不韦虽然不要脸,可阿娘却有了拒绝他的勇气和底气这个时候,饭菜上来了,味道还行,李季阳吃了一口,却觉得也就那样,比不得宫里的御厨。

随后却一愣!

这么多年了,他在宫里吃饭,在家里吃饭,在李家庄吃饭,都是一个口味儿,出门去别人家吃饭,口味儿虽然略有变化却只当吃个新鲜。

从来没想过,跟外头的比起来,未到会差许多!

羸政倒是不挑食的很:“果然还是那个味儿,只是吃着不如那个时候觉得香了。”

“那是当然了。”李季阳道:“饿了甜如蜜,饱了蜜不甜”

羸政听了想了想:“果然如此!”

一行人吃的饱饱的出了这家店的大门,守在旁边一个茶楼立的邯郸郡郡守擦了把冷汗,转头吩咐人:“以后这家店看好喽,这家人也给本太守看好!”

“诺!”

不管怎么说,都是跟皇上有旧的人啊!

一行人吃饱了这才出来逛街,因为秋日艳阳高照,这会儿正是秋收的季节,也有人来缴纳税粮,更有人进城贩卖秋菜。

其实就是一些大白菜,大萝卜,红辣椒等物品。

自从辣椒问世,好么,迅速红遍全天下!

“这白菜多少钱一斤啊?”李季阳逛着逛着,就询问起了菜价。

“因为是秋菜,可以腌制和晒干,甚至是留着下窖储藏都行,所以贵一些,要两个铜板一棵,但是保证每棵都五斤以上!”卖菜的大叔一看就是个实诚的农家人:“如果买超过二十棵,小的给您送到府上去!”

“这些菜都要了。”羸政看到李季阳给的东西这些小民如此推崇,当然高兴了:“送到……算了,让人来拿好了。”

那边,姜大总管已经吩咐人:“派人回去拉车过来,这些菜今天就当是晚饭的菜品了。”

那一车白菜也就五十多个,宫中一顿菜都不够!

“晚上让人往菜里放一些猪肉。”李季阳也看出来了,就小声的告诉姜大总管:“这些菜,配上肉,应该够宫里的人一顿吃的了吧?”

“恐怕……不太够。”别看平时挺消停的,那是那些人没有允许是不能随意出去溜达的,人数可不少。

“……那我们再买点,萝卜什么的?”李季阳指着前头那个摊子,那里是两大车的萝卜。

羸政也给买了下来。

姜大总管看了看,差不多够了,虽然到时候可能是肉多菜少,但是对于少吃大肉的宫中人来说,却是个意外的惊喜。

因为皇上和君上都说了,要炖肉,这菜少,肉自然就多了起来。

羸政还给李季阳买了个用麦秆儿扎成的风车,李季阳虽然玩儿过风车可没见过这种用纯手工编制而成的三个一串儿的风车,玩儿的可高兴了!

逛游到下午都快要做晚饭了,才意犹未尽的回了行宫。

“今天真好!”李季阳趴在水池子里,任由羸政给他搓背:“邯郸城可真大!”

“当然了,邯郸可是赵国的都城。”羸政道:“哪怕不如咸阳,也很大了,起码比颍川郡大。”

颍川郡,当年韩国的都城。

韩国当年地方小,虽然称霸可到底底气不足,当然不如赵国的都城邯郸好了。

“但是咸阳更好!”李季阳却道:“那里的人就比这里的人好。”

“是,咸阳最好。”羸政笑着应承。

晚上俩人休息了一夜,第二天,羸政就跟李季阳一起研究起了路线,他们不可能在邯郸待太久,因为还要去燕地。

“趁着这个时候不冷,咱们去燕地过冬,听说那里冬天可冷了,我早就让人改造过了蓟郡的行宫,里头不仅有暖气,还有上下水,省得到了冬日不方便。”羸政指着地图道:“咱们待到开春,再去渤海郡,那里是原来的齐地。”

“好啊!”李季阳兴奋不已:“我听说,蓟郡那边冬天下大雪能把人给埋了呢!”

“哪有那么夸张!”羸政哭笑不得:“只是那里的风雪很大,听说每一年都跟咱们前年冬天的大雪差不多。”

李季阳知道,哪怕后世全球气温变暖,东北那边还号称“雪乡”呢!

那大雪一下,真是天地间一片白茫茫啊!

“让人多备一些抗寒的东西,咱们这里还有不少老人家呢!”李季阳想到跟来的那几位老人家:“可别冻到他们!”

“我已经传令回去,让人准备大量的越冬物品,而且蓟郡今年的税粮和税钱就不用交回咸阳了,留作我们用。”羸政道:“省得来回跑,浪费时间也浪费东西。”

“也有道理。”李季阳继续看沙盘,上头标注的蓟郡。

后世的首都,如今的蓟郡,已经是在崇山峻岭之间了。

又在邯郸城待了三天,羸政忙着巡视工作,李季阳就忙着游览邯郸行宫。

他要看过瘾才行!

第517章 东巡到燕地

俩人在缴纳税粮之后就带队离开了邯郸城,继续东进。

因为是秋天,一路上也没什么风景可看,越到东北景色越见萧瑟,树叶落满了地,路上行人匆匆,运粮食的车子倒是不少,很多地方如今都缴纳税粮,往一起归置,然后统一运送到咸阳,或者指定的地方。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至邪之命 回命邪妃:江山来做药 娇妻难逃:九爷心尖宠 能连你家WIFI吗? 影后说她没对象 完结+番外 步步为嫡 监狱归来当奶爸 吃点儿好的 凌霄仙帝 女配她慌得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