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新的灵感
林为民和石铁生说起的关于友情的小说,灵感来自于他在后世看过的一部电影《追风筝的人》
这部电影上映于2007年,电影改编自200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追风筝的人》,出版于2003年,一经推出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且持续在榜103周之久。
在后世更被翻译成61种语言,在152个国家与地区出版,全球销量达3000万册。
小说主角阿米尔生于阿富|汗的一个富裕家庭,和家里的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挚友,两个人经常一起玩耍、游戏。
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也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因为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
成年过程中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与同族人发生了冲突,但怯懦的阿米尔却没有挺身而出。
阿米尔因为无法面对哈桑而希望爸爸把阿里、哈桑解雇,被父亲拒绝,于是阿米尔在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说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
哈桑洞悉一切,而承认了偷窃。
之后战争爆发,阿米尔一家迁到了米国居住,家里则交给了拉辛汗打理。阿米尔毕业之后成了作家,并且娶了名门千金为妻。
可他的童年挚友哈桑和妻子却在战争中殒命,只留下一个儿子索拉博。
年老罹患绝症的拉辛汗打电话给阿米尔,希望他能够照顾朋友的儿子索拉博,但是阿米尔不愿意,拉辛汗这才道出实情,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爸爸的私生子。
出于内心的愧疚,阿米尔冲破了重重阻难终于找到了索拉博,但从小受到严重伤害的索拉博并不接纳他。
阿米尔费劲辛苦将索拉博带到米国后,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熟悉之后,索拉博终于在一次追风筝的游戏之后对阿米尔露出了微笑,一笑泯恩仇。
石铁生问林为民这部小说的友情纯不纯洁,当然很纯洁,但这部小说更大的内核是在讲阿米尔的良心救赎,更兼掺杂着种族冲突、阿富|汗战争这些老米极其感兴趣的要素,成为《纽约时报》畅销榜上的常客也就不是什么意外的事了。
林为民打算魔改这部小说看中的是它精彩的情节设置和戏剧张力。
原著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是阿富|汗裔米国人,小说的背景设置在阿富|汗战争时期,林为民则打算把背景设置到抗日战争时期。
小说里追风筝是个很重要的点,林为民打算把这个点设置成蒙族人的套马。
魔改后,剧情设置大概是这样的。
小说主角巴音出生于内蒙草原上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草原上的大商人,巴特尔是他父亲手下工人的儿子,两人从小一起长大。
在草原上,套马是勇敢者的游戏。巴音从小怯懦,父亲为了锻炼他,便经常带他去套马、打猎,但他始终表现的不够勇敢,反倒是工人的儿子巴特尔表现的勇敢热血,深得父亲的欣赏。
快成年的时候,草原上举行了一次套马大赛。巴音为了赢得爸爸的好感,鼓足了勇气参赛,又在巴特尔的帮助下成功获得了套马大赛的冠军。
两人兴高采烈,却在归途当中与比赛当中的对手发生了冲突,为了保护巴音,巴特尔挺身而出,用弯刀割伤了同族人。
同族人怒骂巴特尔是叛徒,他们之所以来找巴音的麻烦,就是因为巴音并非蒙族人。
他的蒙族身份只是他父亲为了在草原上行商方便的掩饰,他们一家实际上是汉族人。
同族人愤怒的纠集更多人堵住了巴音和巴特尔,巴特尔为了帮助巴音将自己留了下来,巴音却胆小的逃跑了。
事后,巴特尔瘸了一条腿。
巴音因为愧疚无法面对巴特尔,他提出让父亲给巴特尔父子一笔钱解雇他们,却被父亲拒绝,于是巴音便想出陷害巴特尔的办法。
最终巴音得逞,巴特尔父子离开了他的家。
之后抗日战争爆发,泥轰人打到了草原上,巴音随着父亲一家迁往西南,家里则交给了佣人打理。巴音毕业之后成了作家,并且娶了将门千金为妻。
可他的童年挚友巴特尔和妻子却在抗日战争中殒命,只留下一个儿子阿来夫。
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年老即将过世的佣人派人联系上巴音,希望他能够照顾朋友的儿子,阿来夫,但是巴音出于内心的愧疚并不愿意,佣人只好道出实情,巴特尔其实是巴音父亲的私生子。
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巴音冲破了重重阻难终于找到了阿来夫,此时他被果党拉了壮丁,眼看就要跟随部队去对岸,并且他在战争中心灵受到了严重伤害,巴音通过贿赂果党军官将阿来夫留了下来。
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熟悉之后,巴音带着草原再次带阿来夫体验套马,终于在一次他帮助byne套马成功后,阿来夫对他露出了笑容,巴音的良心得到了慰藉。
林为民了几天的时间梳理了一遍剧情,觉得心中有了完全的把握之后才开始动笔写作。
这一次,林为民依然写的很慢。
像以前那种没日没夜的创作习惯,林为民打算改掉了,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他可不想像陆遥那样,活生生把自己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