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嫡幼子的从容人生

关灯
护眼
第23节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一月时间转瞬而过,苏家几位公子到底进了国子监,但却被安排到了四门馆。这恐怕也是祭酒钟拱对苏府表达的不满。儒学再式微,那也是太祖开国承认的正统,祭天唯一合礼法的赞颂者,你苏家族学里教的是什么东西咱们国子监管不着,你要参加祭天大典也行,自己找路子去啊,为什么非要掺和在国子监的方阵里,就不怕心学那边拿你当叛徒看啊?苏家几位公子也不在意,进四门馆就四门馆,他们又不是真的要在国子监听这些基础课,只要能混进来,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大半了。

这一个月里赵秉安只在祭典的前几天抽空回了侯府一趟,浅浅的睡了一觉就又赶回了国子监,不是不想休息,只是时间实在是太紧迫了。

祭天大典仪式隆重,天坛又在皇城之外,原本按礼部发来的勘合,国子监应提前三日到,诵圣贤书,洗涤天地浩然正气。然而等他们都收拾好之后,司礼监发来一道明旨,敕令国子诸生随行銮驾,这是天子施恩,赵秉安他们只能放弃了原来的车马,准备步行出城。

立夏之日清晨,乾封帝与文武百官于神武门外集合,然后响鞭开道,歌舞随行,这里是祭歌和祷舞,多颂《诗经》,赞朗朗盛世。街道两旁的老百姓要搁在平常早就热闹起来了,只是祭天是件极其严肃的事,等闲平民可不敢在这时候闹事,再说街道外面布满了面色冷硬的禁军卫士,寻常老百姓根本不敢出声。

上京坐北朝南,天坛又修在东北沃河边上,距离宫门也就五里地,大批人马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出发了,赶到祭坛的时候正好能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开始就是一个好兆头。此时祭祀天坛下面,早就布满了礼部部署下的仪仗队,准确的说是祀礼士,这些人一个个长得眉清目秀、俊朗不俗,身上穿着鲜艳的甲胄,手持长枪,分别伫立在祀天坛的三层高台上,动作整齐划一,好似雕塑般,一栋不动,看起来着实威武不凡。

乾封帝瞧着这些少年郎,很是欣慰,原本就微微牵起的嘴角都再上扬了几分。前面随行的顶级武勋瞧着,也自豪的把身板往前挺了挺,同时都不约而同的给礼部左侍郎邵大人递了个“你很上道”的眼神。邵大人可不会在这时候抢自家上司的风头,低头理理袖角,往唐尚书背后躲了躲,反正他已经不显山不漏水的把好给卖出去了,余下的事应该和他没什么关系了吧。不过,这主意也不知道那小子怎么想出来的,真够可以得!

乾封帝在祀天坛下停住了脚步,只见他正了正天子冕冠朝天参拜九下,这才迈脚踏上第一阶台阶。而此时,鼓乐齐鸣,祀乐高武起,臣民第一拜。

祀天坛真的很高,但其实只有三层,每一层以九递进,尺寸不一。迈向第一层高台的时候,随侍在乾封帝旁边的低等内侍和驻军卫士就止步了,向两边退散。等到第二层高台的时候也,朝中绝大多数官员亦停下了脚步,他们面向第三层高台,垂拱而立,一言不发。

等到了第三层高台,除了内阁诸老就只剩下乾封帝、东宫及几位将将立起来的皇子了。

“开始吧。”身着金龙五爪纹衣蟒袍的乾封帝,神色略颤动地来口到。许多人都不理解当今为什么现在就急着祭天,那区区几件祥瑞根本不能搪塞住悠悠众口好吗,先帝当年求仙问道的时候,底下人这种把戏可没少玩,陛下英明一世,怎得这次就被蒙骗过去了呢。要是再等几年,等江南的谷仓填满了,北疆的蛮夷打干净了,那时候陛下再封禅泰山,那才名正言顺啊。

乾封帝执掌乾坤那么多年,怎么会不知道下面的人是怎么想的,可他实在是不想等了。当年他从父皇手里接过来一个烂摊子,兵权被武勋把着,内政被朝臣架空,国库内驽里败的干干净净不说,外面还欠了一屁股债。他从坐上那把龙椅开始到如今都整整十六年了,这十六年他兢兢业业,不曾懈怠过一天,都快把后宫的裤腰带给勒断了,才算是把账给清了。现在天下各处承平,已有盛世之象,他提前几年祭天,想来祖宗们也是不会怪他的。

余光瞥向站在他左边的太子,乾封帝的眉头忍不住皱了皱,谁把太子的位置安排的那么近,太子是臣不是君,岂能和他共享一处!

第57章 祭天(二)

太子站在乾封帝身后,自然感觉到了前方递过来的高深莫测的眼神, 他下意识的就想往后退, 但想想这场合, 还有身后那些虎视眈眈的兄弟们, 太子咬咬牙,还是站在了原地,垂首而立,对其他的事视而不见。

乾封帝右侧三步之后的诚王瞧见前面的情景,忍不住勾起了嘴角,父皇对太子愈发不耐了,只要再鼓动鼓动, 等东宫压不住了, 弄出两件错事来, 到时候不用提,恐怕父皇就会起易储的心思。

内阁诸位都老神在在的,对前方皇家几父子之间的波涛云诡视若未见。苏阁老倒是想见缝插针的在皇帝面前表表心意,不过都被沈首辅云淡风轻的挡了回去, 虽然心里恨不得把沈一鸣这个人大卸八块, 但苏阁老还是款款而笑,极风雅的退回原位去了,他憋着气,在心里想“看你待会还能不能这么从容”。

祭天一旦开始,一切就得按照流程来,乾封帝也不能因为位置这点小事就将祭天搁置, 这理由也不能对外说,毕竟东宫到底是储君,事关国本,轻率不得。乾封帝接过司礼监呈上来的祭文,朗声长念,国子监这边早就做好了准备,帝音将落未落之时,《诗经.周颂》起,“於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於人斯。……”书声琅琅,铿锵有力,一下就把气势抬了起来,烘托得天坛上乾封帝的身影愈发宏伟起来。

《诗经》能有多长,赵秉安他们连颂十遍也不过就三刻钟,这已经是额外加长了,接下来,等乾封帝献完祭肉,铺上五谷,也就没他什么事了。只是,谁也没想到,乾封帝居然让诚王给他递长著,简直把太子的脸面当着全天下人的脸面踩在地上了。

一旁伺立的诚王也没想到还有这一出,压抑住狂喜往前踏了两步,不要小看这两步,这意味着他现在和太子几乎平起平坐,虽说事实上早就是,但现在却是父皇在天下人面前给了他一个名分,以后他就可以在东宫面前堂堂正正的端起他长兄的身份,再不因为嫡庶有别这两个字被身旁那个废物压得死死的。

乾封帝这一举动让诚王一脉喜出望外,也让站在天坛上的太子如坠冰窖,浑身发凉。要不是他咬着舌尖,凭着一股痛意让自己清醒,他都要忍不住冲上前去问问他的父皇,他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对他?凭什么这么对他?

沈一鸣在后面瞧见这情景,难得的皱紧了眉头,陛下也太过了些。

祭坛上发生的事赵秉安这些儒生是不知道的,只是按他们原本排练好的,他们颂第一篇周颂是有时限的,篇制语调时长都有严格规定,瞧着当中大日晷上标针,他们早就该停了,但祭酒大人迟迟不挥旗,他们没办法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颂下去。

赵秉安和解宾几个领班对视一眼,可别出什么事才好。他们都是这一届国子监选进各个学馆的新生,论资历只能排在方阵末端,但谁让这一届学生出身好呢,礼部也得顾忌朝堂上诸位大人的意思不是,总不能祭天那么大事,人家孩子也都练了那么多天,连一面都不能露吧,那也太得罪人。所以,赵秉安他们才会被安排在第二方阵露头的地方,天坛的大人们既能看得见,总体位置也不会太显眼。只是这对其他人甚好的位子到赵秉安这里全白瞎了,为什么呢,还是那个原因,他矮啊!

前面方阵的人踮踮脚就能看见祭坛,可赵秉安就算踮断腿他也看不清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视线都被前方的师兄们挡得死死的。等到前方的令旗挥下来的时候,他才知道天子祭已经过去了。不知怎得,他心里突然觉得有些发慌,好似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一样。

太子面色冷硬,僵着手脚从钦天监手上接过了他要念的祭文,现在他已经不打算出什么风头了,只想赶快把这场荒唐的祭天熬过去。摊开前卷,太子语调淡漠的读出了声,“ 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降甘风雨。各得其所,庶物群生。各得其所,靡今靡古。维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祜,薄薄之土。承天之神,兴甘风雨。庶卉百物,莫不茂者。 ……”

“既安且宁,敬拜下土之灵。呃,既安且宁,敬拜,敬拜……”太子握着卷轴开始慢慢颤抖,他好似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两眼睁得奇大,随后极不礼仪的把剩下的长卷全部摊开,内阁诸位不知道东宫看到了什么,只是这祭祀停在半截上是极不吉利的一件事,东宫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啊。

太子当然知道不能停,可关键是,剩下的一半祭文它不见了!卷轴上只承载了祭文的前半部分,后面的都是最后一句的重复而已,这让他怎么念下去。太子急得面色发白、满头大汗,他抬头望望内阁的师傅们,期盼着有人能出来拉他一把。

“怎么回事,为何东宫太子殿下还不念诵祀天祭文?”

当祀天坛上出现变故的时候,坛下那些伫立着的臣民们也逐渐察觉到了什么不对劲。国子监这边不知为什么,消息传的飞快,许多人都开始在底下小声嘀咕起来。

毕竟任谁看到那位东宫太子爷摊着那份祭文傻傻地站着,久久不见他继续念诵祭文,总会发觉些什么。

礼乐那些人仿佛故意来插一脚,从开始都没停过的鼓乐猛的熄了声,只把整个天坛衬得更加寂静,同时也更显出东宫的慌乱无助来。

古人信鬼神,更崇天地!当年太祖起家争天下连黑龙入梦,遇水不沉这等旗号都能打得出来,虽然为当时不少世家耻笑,但效果却是杠杠的,最起码那些贫民老百姓就爱信这套,不少人在投奔太祖之前都是奔着真龙天子这个名号来的。

所以,这次祭天,不管朝上文武百官怎么想,既然已经办了,那就不能出差错,不然,就要出大乱子了。现在的朝廷,天灾未尽,内里空虚,能撑这么多年,靠的也就是大朔前几位英主打下来的底子,能让百姓们还不至于饿的要造反。不夸张的说,先帝要是再活十年,大朔还在不在都是个问题。这次祭天,固然有乾封帝想炫耀功绩的意思,但里面未尝没有安定民心的打算,陛下要做中兴之主,要是在这节骨眼被东宫扯了后腿,呵呵,那废储就指日可待了。

东宫停顿的时间太久了,不仅皇帝的脸色沉墨似铁,祭坛底下的人也由开始的窃窃私语变成了堂而皇之的声讨,“太子要完了!”赵秉安心里咯噔一声,道出了在场绝大多数人的心声。

一个忤逆上天的储君何堪为君,东宫如果现在不能翻盘那就彻底没戏了。原本这和赵秉安没什么干系,可偏偏永安侯府赵家早就被绑到了东宫这条大船上,他的叔伯兄弟又都担任要职,要是东宫现在就倒了,那赵家先不提能不能保全,最起码手上的政治资源一定会被旁边那些虎视眈眈的人剥得一干二净,如果是诚王即位的话,恐怕赵家三代以内都不要想进中枢了。换句话说,赵秉安的前程,没了!

永安候老爷子现在都悔死了,他当初就不该跟东宫接触,一个太子太保的衔能说明什么呢,当今又没直接点明他们赵家非要给太子出力,他就装傻充楞东宫又能拿他怎么样,就算给他甩脸子也总比现在全家的前程都毁了的好。老爷子的脑子里现在在竭力回想自家的关系网,看看能不能找到几个人和诚王那边搭上线,他们永安侯府再怎么说也算是实力强劲的勋贵,老五又是首辅的乘龙快婿,要是抢先改投诚王,应该能保住自家的地位吧。唉,老三家的五丫头许出去的太早了,要不然送进诚王府,那就稳妥了。

事态慢慢变得不可控制,国子监生里面很多人开始把矛头直指祭坛上的太子,扬言“储君不肖,天弃东宫”,旁边禁军的刀早就拔出了刀鞘,但无奈,眼前这帮监生都是名门之后,父兄皆是朝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今天要真敢给这帮儒生见血,那就是跟朝上的诸位大人结了仇了。所以,禁军在旁边,抓人不是,不抓人也不是,都烦躁的很。

赵秉安捏着袍角,脑子里飞快的翻涌着这件事的始末。东宫的祭文是礼部草拟,内阁预览,最后交由钦天监封存,在祭天当天,礼部再次开封阅览,确认无误才会交由钦天监正呈上去的。钦天监正副使都是东宫的人,要不然也轮不到他们负责太子祭文的保管,而内阁是不会掺和这件事的,那唯一剩下的就是礼部了,当然最有可能的就是礼部的人和钦天监两相勾结,一起给东宫挖了个这么大的坑。

赵秉安这么一想,脑子里的弦崩得更紧了,礼部,那是邵家的大本营啊!这件事要真栽在礼部头上,邵家得先脱一层皮,他老师和岳丈倒是没什么,两个读书人,背后又挺着湖湘书院,怎么得也不会动到他们头上。可邵府的其他人可就未必了,不说别的,参与这次大典的礼部左侍郎邵文熙恐怕就难辞其究,原本他再熬几年,等唐尚书走了马上就能坐上礼部的一把手了,而且他身上还兼着文华阁大学士,这可是入阁前必担官职,现如今只怕都悬了。

情势马上就要控制不住了,赵秉安攥紧拳头,回头问了身后太学馆诸生一句,“诸兄可愿与明诚一道,正乾坤,匡社稷!”

第58章 祭天(三)

“夫仁民则昌,德盛则兴。煌煌我祖, 万世垂功;开先立极, 泽被寰瀛。播谷艺桑, 肇启畜牧农耕;制礼作乐, 创立制度文明。足历海岱,亲政以建伟业;心劳崆峒,爱民而效圣能。舟车指南,八荒交通;州土市朝,宇内绥宁。抚度四方,万国和融。奠基华夏,百族盛兴。唯力是奉, 唯德是行。……”一道清脆而坚定的声音在国子监方阵响起, 随着文赋渐进, 少年人独有的沙哑之声愈发尖利,显出一股一往无前的气势来!

这是太宗亲自给太祖起草的悼文,大气磅礴,当今现在还不见得用得起这篇文章, 但情势所逼, 现在要脱身,就只能指着这篇赋了。

赵秉安用尽平生所学将这篇悼文改成了颂歌,掐头去尾,完全就是为了迎合今天的主题。一开始,太学馆里的学生都不愿意陪赵秉安冒险,他们里面虽然有不少也是东宫一脉, 但他们都习惯了一旦出事父兄顶在前面,再说他们还是未出监的学生,能做什么呢。可瞧着眼前的小师弟,纵使吼得声嘶力竭,依旧气势如虹,小小的身影似乎藏着用不完的力气,从他身上透出来的坚毅让他们这些自称师兄的人都自惭形愧!

“夫仁民则昌……懿德仁勋,世代相颂。汩水盈盈,粟山苍苍;古柏凝翠,春花吐芳。告慰天地,敬献心香。”“告慰天地,敬献心香。”越来越多的太学馆生被带动起来,开始随着节奏大声颂念,一股浩然的气势直冲云霄,一扫先前的颓气。

国子监的动静越来越大,把全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太子埋下的头猛然抬起,有救了!

赵秉安把握时机,在赋结之时用尽全力吼出了一首诗,“朔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绝浮云,万国!尽!东!来!”最后一句出口已是真正的声嘶力竭了,要不是身后的师兄扶得及时,赵秉安恐怕已跪立当场!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农家上门男婿 完结+番外 当少爷沦为少奶奶 奇门卦师 末世之双雄 他看到光的背面 网游之仇人你好 这万种风情 萧氏有贵女 终生交易[星际] 冥婚老攻逼我挖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