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司徒山空传

关灯
护眼
第65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百零一章 .模糊字迹

换作以往,我会认为这个大和尚此举一定是屈服了。可是今天我竟然没有这么想,丝毫也没有。甚至在听到的时候,有一股发自内心的悲凉。作为这次大革命的亲历者之一,我深知反抗的可怕,区别只在于归元寺的和尚和长春观里的道人一样,是无力反抗的,而我却是有能力,却没有选择这么做而已。

弥宝方丈接着说,也正因为自己这么委曲求全地做了,在那次之后闹事的回数少了一些,但是自己却被冠以“封建迷信”和“走资派”的名义,从此就被斗倒了,于是自己才委任信得过的昌明法师,代为监管寺院,而他自己则从此住到了这里,一边安心养病,一边躲避是非。

听到他说到这里,松子说,有些事情的确是我们无力去改变的,只不过我们会保持一颗原本的心,做许多事情的时候,并非在求得一个结果或者回报,而是因为我们认定这么做是对的。弥宝方丈连连点头。松子接着说,而眼下看来,归元寺几乎就是我们认定的线索所在地,但是贸然打扰,终是不敬佛门,还望方丈行个方便。交代一声,好让我们前去查看。

弥宝方丈微微笑着说,可是我现在已经不再庙内供职,说到行方便,不知道这位小先生是如何得知我可以做到呢?松子也笑了笑说,实不相瞒,早在昨日拜访之前,我就是跟踪庙里一位师傅前来,才找到此处。既然方丈大师已经不再庙内供职的话,那庙里还每天给你送饭送出,还每天给你熬药煎药?这恐怕也是不合理的吧。

松子说得有些俏皮,弥宝方丈哈哈大笑道。好啊,原来你早就摸透了。说罢他转身从床头柜当中取出一张信纸,开始研墨开始写着一封书信,他并未避讳我们,于是我看到了信件的内容。大致上说的是,希望如今还在寺庙里的僧人,对我们三人以礼相待,尽量不去干扰我们的调查,尽量给我们提供便利之类的,但是信件的内容并未提及我们所查的事情,只是叮嘱僧侣在我们查事的时候,不要留人旁观,也需对此缄口不提。

写完之后,他还在信件的末尾盖上了自己的朱印。接着就把信件三对折后装进了一个信封里,但是却并未封口,直接递给了松子,然后对松子说道,既然你们所做之事是为了百姓苍生,那这件事就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我虽然已经不管寺中大小之事,但既然还有能力,那就能帮多少帮多少,算作是我在为自己的卸任而悔过,为百姓的福祉而尽力吧。

佛家有云,信人则不疑。弥宝方丈此举。显然是相信了我们。至于为什么这么容易就给我们开了绿灯,也许是因为我们的诚恳,或者松子的一番游说吧。我们很顺利就拿到了前任方丈的许可,如果现如今寺庙当家也如他这般深明大义的话,我想也不会加以阻拦。

果然当我们辞别弥宝方丈,带着这封“介绍信”前去拜访归元寺的山门的时候。开门的僧人依旧很是警觉,但警觉的同时也显得非常麻木。在打听到昌明法师如今并未留在寺院内,而是去了别处,我们就请开门的僧人告诉我们,现在赞管寺院的大和尚是谁,我们有前任方丈的亲笔手书。

一个看上去和弥宝方丈差不多岁数的和尚接待了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岁数应该是认识弥宝方丈的,果然在看了那封亲笔的介绍信之后,他请我们到正殿稍作,接着就亲自带着我们去了五百罗汉堂。

大和尚告诉我们,如今这五百罗汉堂里,仅存有两百余尊罗汉。都是在1902年的时候重新摆放的,剩下的两百多尊,已经在之前的浩劫当中,抢的抢,毁的毁了。带着我们到了罗汉堂,按照弥宝方丈的吩咐,他就行礼对我们说,诸位施主请自便,如有老僧所能襄助之处,请随时吩咐边是。说完就离开了佛堂,顺手还关上了门,那语气虽然彬彬有礼。但也显得有些谦卑,这不免让我联想到,会不会这里的和尚也和长春观的道人一样,是害怕我们,于是才这样恭敬。

就连松子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竟然如此顺利。现存寺庙当中。唯一一个留存千年以上的,就只有佛堂正中央,那高达近三米的铜身罗汉了,所以不得不说,即便松子猜测到此地必然是线索所在之地,而我们真正能够寻找的线索。也仅仅只能在这尊铜身罗汉之上。

我仔细看了看这尊罗汉,具体是那一尊我说不上来,毕竟那些罗汉虽然造型各异,也名字都大不相同,可是我是一个道家人,对于这些是在有些无法区分,总感觉看上去都差不多的样子。它如果放在正殿之中,也许未必会显得如此巨大,但是正因为整个佛堂里剩下的都只是一尺多高的小罗汉像,才显得它的巨大无比。它整体看上去就是一个和尚的造型,穿着袈裟,大光头,而微微凸起的膝盖表明它正是一个坐姿。底座比较宽大而平整,大概是为了放置的方便,而佛身上大部分都是铜黄色,只有少许部分出现了斑驳的痕迹,就好像太久没有护理打磨,以至于有些发绿的感觉。

我在我能够走动的位置都仔细打量了一番这尊罗汉。其雕铸工艺的确不是现代的样子,而更好像佛法鼎盛时期唐朝和尚的标准造像,但是说它就是一个和尚的外形,也不尽然,因为大多数和尚都是微闭慈目,一副心如明镜,洞晓先机的样子,充满了智慧。可是眼前这尊罗汉却怒目圆睁,甚至扬着眉毛,看上去目光如炬,甚至有些凶神恶煞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所谓佛家的威严,倘若我是个幺毛小鬼的话。见到这个罗汉,只怕是也会吓得屁滚尿流。可是遗憾的是,在我尽可能地观察之后,却没有发现罗汉的身上有任何异常,也许是背后和底部我们还看不到的原因,起码目前来看。这就是一尊寻常的铜像,不寻常之处,只不过是因为它传承了千年罢了。

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松子突然在罗汉跟前深深一鞠,然后说了句“阿弥陀佛,得罪得罪。”我正在纳闷这家伙怎么好好一个道士却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他竟然一下子将身子跨上了摆放供果香烛的案台,然后直接朝着罗汉身后我们原本看不见的地方走了过去。

这一下让我和秦不空都有些吃惊,秦不空自然不必说,本身有佛家的师承,干这种事,几乎无异于欺师灭祖。而我虽然不信佛,但是一向也是相当敬重的,这种僭越的事,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的话,我也不会做。于是当松子这么做的时候,我虽然没有批评指责,却也没有加以阻拦。

我和秦不空就这么默默待在跟前,直到松子说了一声,你们快来看,这罗汉身子背后好像有字。秦不空站着不动,而是对我使了个眼色,那意思似乎是在说,臭小子。你去看看吧。于是没有办法,我也在心里默念了一句阿弥陀佛,莫怪莫怪之后,就跳上了案台,朝着松子走了过去。

只见松子蹲在罗汉的屁股后面,环境比较昏暗。他已经点亮了手里的手电筒。光柱照射的地方,看上去相对较新,似乎并不是一个常常会被人触碰到的地方,所以才相对光洁,氧化的程度也更加轻微一些。我蹲下身子凑上去看,若非松子的提醒,我极有可能错过这几个字,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且多年来都一直暴露在空气当中,字迹已经非常模糊了,于是我伸手去摸,才能够微微在光滑整洁的铜身上,摸到一些雕刻的感觉。

这排字是从上到下,我摸了很久才渐渐拼凑成八个字:“玄武在侧,翩翩二仙。”

在佛家的罗汉身上刻下“玄武在侧”四个字,显然不合常理。因为这玄武更广泛地在道家当中存在,由此松子更加笃定当初捐赠这尊铜像的人,一定是一个道人。否则断然不会这么无厘头地使用道家四象中的其中一个。也许是因为铜器的耐久性极好,这么多年字迹虽然模糊但是依旧存在。而那“翩翩二仙”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却一时想不明白。

四周围再摸了一阵,发现也没有其他的字迹,于是心想着大概是我们能够找到的唯一线索,但是却在此刻显得丝毫没有意义,就算是松子,也是一筹莫展地皱着眉头。

于是我提议咱们出去告诉秦不空,看看他能不能想到什么。松子点点头,一边跟着我绕出去,一边说道,如果这身上再没有别的字迹的话,会不会再底座上?我说就算是有。咱们怎么才能看到?难道说还能把这罗汉身子给推倒吗?

松子摇头不语,显然这绝非最好的办法。说话间我们已经回到了秦不空的身边,接着我就将我们的发现告诉了秦不空,请他分析这八个字。

第一百零二章 .罗汉底座

秦不空想了想说,这玄武在侧倒是容易理解,直观地说,应该是在指靠近玄武位或者玄武就在旁边的意思。只是这“翩翩二仙”实在是猜不透指的是什么,如果说是神仙的话,那道教的神仙可就多不胜数了。

二仙,二仙…难道是在说和合二仙?秦不空自言自语道。接着他很快就推翻了自己的猜测,对我们说道,如果是和合二仙的话,首先跟咱们要闯的“魉”并无关联,其次就算真的是指它们,也不该留字在罗汉身上呀,也该是月老才对呀。

苦思良久后,秦不空依旧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甚至连猜测的大致方向都没有。于是我们三个人似乎陷入了一场困局当中。这时候我提议道。要不然咱们先想想办法,看看这罗汉底座上是否会有别的字迹,假如真有的话,那么也许就可以和这八个字连成一句更加通顺的话了。

松子再次爬到罗汉的身边,然后伸手在铜身上拍了几下,放出当当当沉闷的声音。接着他又在靠近底座的地方这样拍打了几次,声音虽然都差不多,但是很明显要比先前弱了很多,不再是那种浑厚的声音,失去了回声。感觉里头甚至是实心的。

可是这罗汉坐像是一个脚宽头窄的样子,即便是浇铸实心的铜像,也么理由在最宽的地方啊,那不等于是浪费材料吗?正当我不解的时候,松子对我说。我觉得这底座里有东西,这声音听上去好像是在底座上填充了什么重物一般。

我说这也有可能啊,如果说罗汉是一个纯粹空心的话,那它的重量虽重,但不至于到千年来都无法被人搬走的地步。这底座里就算有实心的铜,也是为了让这个坐像更加稳固,这是不倒翁远离,懂吗?

我仗着当初在山村里跟孟冬雪学的那一点皮毛的物理知识,在松子面前显摆着。松子没有搭理我,而是再度跳了下来,然后弯下身子,钻到了案台底下。

佛堂里用来摆放神像佛像的底座,自古以来为了达到防潮防锈的目的,一般都会选择质地更加柔和的木料来做架子,而并非会选择铁架子。所以我猜测松子是此举是想要钻进去看看底座上有没有别的字迹。可是很快他就钻了出来,说在木架子和罗汉之间,还隔了一层木板,似乎是用来分散重量的。我问他木板有多厚,咱们能够锯开它吗?松子说目测不出来,但是敲击的声音来听加上这铜像原本的大小来看的话,似乎也有半寸左右的厚度。

这就意味着,我们如果要看到铜身罗汉的底座,必须要想办法弄走那块木板才行。虽然我们有弥宝方丈的介绍信,但是就这么去改变佛像的基座,一是有些大不敬。二是有些唐突了。于是我们三人一合计,还是打算先跟寺庙里报备一声,经过人家同意之后再动手。就算是对方不答应,我们也可以再去拜访一下弥宝方丈,请他帮忙。

听闻我们要取走底座上的木板。老和尚很是迟疑,他反复在跟我们强调说这尊佛像从1902年重建之后,就再也没有挪动过,如果我们这么做的话,会不会被罗汉怪罪之类的。秦不空这时候却对老和尚说,就算是怪罪,也怪罪在我们头上,这底下我们如果不检查的话,等于是无功而返了。我说老和尚,你看着我的眼睛。你告诉我,我看起来像那个无功而返的人吗?

气氛一下子就尴尬了,秦不空先前还彬彬有礼的,这会儿竟然又开始耍流氓了。他这句带着威胁的话,让老和尚语塞了很久,大概这老和尚从出家到现在,也没有遇到过有谁要拆佛像底座的。于是他说,那请各位在调查完成之后,给我们恢复原样即可,但愿你们找到想找的东西。阿弥陀佛,佛祖也不要怪罪。

出家人的迂腐,一直是我不怎么懂的。但是听对方答应了,我也就懒得去计较那么多。虽然我不像秦不空那样动不动就威胁别人,不过秦不空也的确用自己的粗暴无礼。让这些事变得简单了许多。

木匠的工具,庙里面都有现成的,也就省去了我们出去买的时间。我钻到铜像底座下查看了一番,发现那块木板是直接安放在田字形的木架之上,我伸手敲击了一下。木板的另一侧也是直接贴合在铜像的底座上的,因为我敲击的时候,发现并没有什么空隙。算准了位置,我和松子就花了很多时间,连凿带锯,在底座的木板上挖出了一个大洞来。我们动作很小心,一是不要伤害到罗汉铜身,二要掌握好这期间的力量平衡,以免用力过猛,导致沉重的铜像压断木架子,从而把我们砸死在案台底下。

当裸露出铜像的底座之后,也许是没有直接暴露在空气当中的缘故,底座看上去除了有些铜器经历年代的久远的感觉之外,保存得还算非常新。而果然如松子和秦不空所料,在底座上。的确还刻着八个字:“北冥神宿,锁江而立”。

所谓的北冥神宿,其实依旧是在说玄武。毕竟在道教神话当中,玄武和四象中的其他三个不同,它单独地象征了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所以此处的北冥神宿,其实指代的应该就是玄武而已。只是这锁江而立,我就不懂到底是什么意思了。而且我们并不知道这前后总共找到的十六个字,究竟应该是什么顺序,所以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

这八个字的排列方式,字体大小,都和我们在铜像身后找到的字是差不多的,所以两者之间应当是有必然关联的。而让我注意到的是,这底座上有一个差不多一平大小的方块状的焊接口。按理说如果这个东西存在了千年以上的话,在那个时候其实是还没有焊接技术的。仔细一看,发现那是在底座封口的时候,被高温加热后用铁锤敲击合缝的痕迹,在边缘处甚至还有一些破损。

通常情况来说,如果要在铜像的底座封口,那么这个口子应该是越小越好,这样才能够让它平放之后显得更加稳固,但是眼前的这个封口处,四四方方的。面积却不小,容纳一个成年人进出,只要稍微挤挤身子就能够钻进去,难道说是当初捐赠铜像的人,为了给铜像开光填脏的时候特别开的口子吗?很快我推翻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可不必开如此大的孔,只要能够将东西放进去就可以。而且先前松子拍击铜像身子的时候,发出那种类似于敲钟的浑厚带着回应的声音,说明在铜像身子里面至少是膝盖以上的部位,是完全没有什么填充物的,仅仅只是空心的而已。

松子指着焊接的边缘处问我,你看这个地方,是不是看上去和别的地方有点不同?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有大约半尺左右长度的焊接处。明显比剩下的地方要凸出了一些,就好像原本这个地方就有人焊接过一次,但是不知道因为什么,被另外的人重新再焊接的痕迹上再度焊接了一回。

如此一来,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工匠在制作了这个铜身罗汉之后原本是封口的。而当初捐赠铜身的那个人,则自己悄悄撬开了焊接的底部,然后挖了个更大的口子,接着填放了东西进去,再重新焊接。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焊接两次的痕迹。如说他要放进去的东西是可以被别人所知道的,例如给罗汉填脏等,那大可不必再费工一次。

截至目前,我们了解到的众多线索里,都在直指罗汉底座里装着的东西。首先一定是个重物,重到必须要人亲自钻进去才能够摆上,且经过千百年也不会损坏的。松子望着我说,你说这里头会不会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石头盒子?

我其实怀疑过会有这个可能,并且目前看来。这个可能性其实并不小。但是不能空口无凭,所以我们需要撬开焊接处才能看到。按照以前三关的经验来看,如果这里面真的装了我们要找的石头盒子的话,那我们必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会遭遇到鬼魂的攻击,并且极有可能就是“魉”的守关大鬼,而倘若里面真的有石头盒子的话,实际上就直接证明了一点,这个铜身罗汉造像,就是当初那位布阵前辈所制作捐赠的。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重生之宠妻 换种姿势撩男神 裙下臣 独家鉴宝师 绝色小天师打脸日常 系统之宫妃 108 重回九零之暴富人生 旧情难忘 苏沐的悠闲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