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军来说,总算是拿下了偪阳,圆满实现了晋悼公对楚国的战略意图,这意味着晋国在与楚国的争雄中,再次占得上风。
对于楚国,晋悼公已经下了很多大招了:联合了吴国,使吴国不断袭扰楚国成为楚国最头疼的问题。
以郑国为诱饵,四军三分以疲楚。拿下偪阳,不断打通了中原列国诸侯与吴国联系的第二通道,也打开了以宋国为跳板随时向楚国发起进攻的第二通道。
这一战,对鲁国来讲,当然是几位鲁国勇士给了中原列国诸侯们一个良好的印象。
请大家记住叔梁纥,这位力大无穷敢手托城门大闸的鲁国大夫,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鲁国邹邑大夫。他有一位伟大的儿子,孔丘,即孔子。
秦堇父因这一场战役的勇猛表现,得到了鲁国上卿仲孙蔑的重用,被提拔为大夫,担任仲孙蔑的车右。
叔梁纥与秦堇父是这个时代的鲁国英雄,他们在偪阳之战的英勇事迹在鲁国广为流传,这是他们这一辈的故事。
到了他们的下一辈,叔梁纥的儿子孔丘收秦堇父的儿子秦商为弟子,成了师生关系。秦商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杰出人士,被列为孔门七十二贤!
鲁国的春秋风云,当然离不开伟大的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当然在鲁国春秋舞台扮演重要男主角,我们放在后面再讲。
此时的鲁国,真的需要象叔梁纥、秦堇父这样的勇士,因为鲁国给大家一个打仗实在不行的感觉,但鲁国的战事偏偏还挺多。
公元前563年夏,刚刚从柤地会盟并参加了偪阳之战的鲁襄公回国不久,到了秋天,又不得不应付莒国的一次小规模进犯,以及楚军的一次边境袭扰战。
刚喘过气来,到了冬天,又不得不奉晋国命令,参与了接下来的对郑国的联军讨伐战。
一年四季都在打仗啊,而且自鲁襄公幼年即位以来,貌似年年都有战事。鲁国,你真的要考虑考虑提升军事实力了。这个江湖,靠礼仪道德,真的混不下去,军事实力已经成了生存必需品。
大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除了鲁襄公。因为他参加了太多的战争,而且都是被动参与,绝大多数是依晋国的命令,放弃作为一个少年儿童应该享受的游戏与学习,远赴异国他乡,过着艰苦的军旅生活。
对军事行动这玩意儿,鲁襄公实在是怕了。鲁国,别看是自己的,而且自己已经亲政了,但没有办法去亲政啊。
唉,国家大事,还是交给季氏、叔氏、孟氏你们三家吧,寡人真的不行,大不了,臧氏家族你给配合配合。
鲁襄公真心累了,他三岁即位,到现在也不过十三四岁,何尝享受过一天的快乐童年和多姿少年生活?
既然如此,那季氏、叔氏、孟氏这三桓就勇敢地承担起国家重任来,如今国家最大的任务,就是军事实力提升问题。而要提升军事实力,那就必须扩充军队!
春秋时代,关于列国诸侯的军制是有规定的,大国三军,次国两军,小国一军。所谓大国,原本指的是公爵诸侯,中国指的是侯爵诸侯,而伯、子、男爵,往往被视为小国。
但春秋到了这个时候,谁还在坚守这个规制?其他不说,单说最应该遵守周礼的晋国,有几军?晋献公时期,为两军;到了晋文公时期,最多达到了三个步兵军团和三个车兵军团,共六军!
到现在,晋国表面上只有中军、上军、下军、新军这四军,但其实这四军各有帅佐,每人统帅其中一支军队,其实算起来应该是八军。
其他诸侯国呢?当然也不再遵守这个死板的军制规定,不但设几军是列国诸侯自己的事,连每军要配备多少战车、多少战士,也都自搞一套了。
所()
谓礼崩乐坏,尤其体现在军制上。
只有鲁国,一直在死守着这个军制,所以鲁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弱。曾经春秋初期,我们能够见到鲁军在战场上横刀立马、敢与任何一个大国诸侯叫板的情景,不知多少年没有见到了,反而连邾国、莒国这样曾经被鲁国看成是弱不禁风的小国,屡屡击败鲁国。
单是这两三年以来,莒国灭了鄫国后,频频对鲁国用兵,鲁国苦不堪言。
必须改革,扩充军队,将鲁国两军,扩充为鲁国三军。
详细的扩军计划倒还不是执政上卿叔孙豹提出的,而是季孙宿提出的。
谁都知道,在鲁国国君虽然亲政但基本不管政事的情况下,鲁国的重大政策措施要落地,必须要得到执政上卿的同意。也就是说,季孙宿必须得到叔孙豹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