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可是有皇帝在,结果胡惟庸竟还敢在朝廷里作威作福,栽培势力,结党营私。
——胡惟庸总共做了七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
比如对刘基刘伯温,其被解雇革去岁禄,告老还乡后,也依旧深受胡惟庸嫉恨——
就因为刘伯温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
于是后来刘伯温生病,胡惟庸虽派医生前去看望,但刘伯温在服药后不久便一命归西了。
当然,排斥异己还不是胡惟庸案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胡惟庸案的主要症结在于——其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胡惟庸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种行为,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以及皇权恐怕旁落的危机。
汉朝未央宫。
刘彻啧了一声,就这等宰相,实属宰了都不为过。
于是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朱元璋又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
在这之后,又以胡惟庸通倭以及通元之罪,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现在是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
还活着的众人:“……”
朱元璋:“……”
他真的好想捂脸。
这说说是也好,但是随之而来的“麻烦”也好多……
这里想说的重点不是胡惟庸死,也不是“胡狱”,而是胡惟庸死后,这还不是结束——
比如在做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真的觉得好心累,于是他又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即砍掉宰相这个职位!
还有就是,明朝建立不久之后,却发生了所谓胡惟庸“通倭叛国”的大案,这件大案的节点是胡惟庸暗中勾结倭寇,妄图推翻明政权自立为王,加上当时倭寇作为一种威胁明朝的外部势力,确实不容小觑……
因这一时期,日本进入南北朝时期,许多日本浪人徘徊于我国沿海一带,从事海盗活动,频频袭扰明朝沿海地区。
于是种种因素叠加起来——
以及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最终下令“片板不得下海”政令,禁止老百姓私自出海。
秦王宫。
嬴政等人不禁冷哼,倭寇……日本!!
只要一想起先前那一幕幕展现的画面,嬴政就不禁满心愤怒,甚至暴怒!
尤其是对那倭寇之国!当真是贼人!!!
宰相这职位没了,其后的演变发展,对明朝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不过这里还是暂且不说——
朱元璋心累点头,他懂,要讲海禁……
我们来继续讲明朝的海禁政策。
从被朱元璋提出来后,一直是起起伏伏,也波折甚多。
如明初的海禁政策,其主要目的是——朱元璋为防止自元朝起就侵扰东南的倭患,规定除官方认可的朝贡贸易,对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以及倭寇等均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海禁政策。
但是,这项政策其实并没有在根本上起到制止倭寇侵袭的作用,反而还严重影响了明朝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
朱元璋:“……”
哎,着实是有点子烦躁。
当时在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日本真正的倭寇。
而另一种则是沿海地区的走私商人。
这些商人为了更好的走私和保护自己的商品,通常与真倭联合,或者假借倭寇的名义建立属于自己的海上武装,以此对抗明朝海军,这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当数五峰船主汪直。
是的,海禁政策引起了民间的“反抗”。
汉朝未央宫。
刘彻挑了挑眉,竟是引起了民间的反抗?
那如此想来,这海禁究竟有多严啊?
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即公元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当时我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
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于是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
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
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朱元璋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
洪武三十年,即公元1397,朱元璋再次发布命令,禁止明朝人下海通番。
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