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撇了撇嘴,“其实,没必要出动那么多军队。”
“你懂个屁,鼠目寸光,朕带兵可不只是打仗。”朱棣骂骂咧咧。
不过骂归骂,朱棣也不是没头脑之人,仔细算了算,道:“这次带二十万!”
尽管明军补给线经过改良,也只能堪堪达到两个后勤兵,供给一个作战兵,二十万大军,能作战者,也仅有六万人,确实不算多。
若想让二十万大军同时作战,除非用当年捕鱼儿海那一招,全员携带物资进军,但那样实在太慢了,不符合朱棣的作战理论。
朱棣道,“春季后出兵的话,那倒是不急了,先让将士们好好过个年,等年后再开始调军。”
顿了顿,他一脸狐疑,“你小子该不会是为了在家过年吧?”
“哪呀?”李青一脸正气,“臣是为了大明,为了江山社稷,为了……”
“行了行了,你可闭嘴吧。”朱棣没好气地摆了摆手,“你认为这次出兵,是带上瞻基好,还是不带好?”
“带有带的好处,不带有不带的好处。”李青摊了摊手,“一切全凭皇上做主。”
“放屁都没味儿,要你何用?”朱棣骂道。
李青懒得跟这糟老头子一般见识,问道:“皇上,要不我负责后勤补给吧?”
朱棣吼道:“必须上前线。”
“我都六十多了。”
“老子也六十多了。”朱棣冷哼道,“朕就烦你偷懒,再讨价还价,信不信老子把你的俸禄全扣光?”
“……”李青无奈,“那后勤补给谁负责?”
“张辅!”朱棣道。
李青摸了摸鼻子,再也找不出其他借口。
朱棣难得见这厮吃瘪,不由开怀大笑,“还是让瞻基去吧,这次你负责为他保驾护航。”
聊了会儿北伐事宜,李青又把话题引向了百姓迁徙上面。
“南民北迁不能只迁来河.北,相比之下,辽东地区更适合开垦。”李青道,“那里有着广袤且肥沃的黑土地,无论是永乐米,还是永乐豆,都能种植,且亩产定然犹胜江南;
若是将那里整个开发出来,那北方的粮食产量绝不比南方少。”
李青自信道,“苏湖熟,天下足,以后辽东熟,亦可天下足!”
朱棣听得悠然神往,但多少还是有些犹豫,“不过…迁去辽东水运不通,而且,那里太荒僻了,不太好办啊!”
“辽东有驻军,可以让他们先建设一下。”李青建议道,“比如先建一些小村落,不用太大,一个村数十户就成。”
“然后呢?”
“然后打宣传啊!”李青笑道,“头一波来辽东的人分配房子,但…必须得是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的年轻人;
只要有人落了户,形成村落,后面的就好办了;
只需一年,他们有了粮,自会主动大力建设,动员亲人、朋友过来,渐渐地,荒凉的辽东便会不再荒凉。”
朱棣皱眉道,“这得多少钱粮往里砸啊?”
李青揶揄:“打仗不怕花钱,建设大明就怕花钱啦?”
顿了顿,“再说了,随着永乐米、永乐豆的种植,大明未来根本不缺粮食,而且,随着大量荒地的开垦,用不几年花出去的钱,就能全部收回来,以后可就是净赚了。”
李青画饼道:“想想看,届时大明的人口、赋税,直线飙升,那将是怎样一番场景,皇上难()
道不想给儿孙留一个盛世江山?
一旦做成,千秋万世之后,后继之君提到皇上你,哪个不竖大拇指?”
朱棣心动了。
过年了,除夕这天,雪下得好大。
鹅毛大雪下起来没完没了,从早上一直下到临近傍晚。
院子里铺着厚厚一层积雪,树枝宛若冰雕,根根晶莹,银装素裹。
下人们将院里的积雪扫到一旁,堆了好大一堆。
三女穿着厚厚的对襟棉袄,已经逐渐老去的她们依旧保留着少女心,仗着先生度给她们的真气御寒,一点也不觉得冷,兴致勃勃地堆起了雪人。
她们的手很巧,雪人栩栩如生。
雪人身材颀长,一袭长发,剑眉星目,丰神如玉,好不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