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教化之功,利在千秋!(求订阅)
听到嵇恒的话。
公子高等人心中一惊。
他们确实没有想到嵇恒会说出这番话。
大秦并不禁止民众接受知识,但教育本身就是极高的门槛。
而且要求很高。
就大秦目前而言,唯有爵位达到大夫级的官吏,才能供应的起子弟入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境殷实的豪强、贵族,能通过举荐或者保荐的方式进入学室。
但无一例外,对家境都有很高要求。
大秦施行的是‘壹教’。
即统一教化。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大秦旨在通过设立于各郡县,专门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室’完成官吏培养。
而这些‘史子’‘弟子’是大秦未来的储备官吏。
非史子也,毋敢学学室。
眼下嵇恒之意,分明是要降低入学标准。
而且会降的很低。
他们对此其实是很费解的。
这真的可行吗?
嵇恒自看得出几人的疑惑不解。
但这的确就是他的想法。
现在读书的成本太高了,寻常的一枚竹简造价近乎十几钱,寻常家庭根本就供应不起,就算是大夫级的官员,年秩高达六百石,也仅仅只能供应少数几名子嗣,由此足见教育成本之高昂。
然他的主张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变国家’。
如何变?
自然要从底层出发。
现在贵族跟底层的鸿沟依旧存在。
唯有将这道鸿沟彻底填平,才能真正的做到变国家。
知识改变命运!
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
也有国家!
公子高拱手道:“嵇先生,你此言是当真?”
“而今天下学习的造价之高昂,根本就不是寻常家庭能供应的,就算是朝廷出手,恐也难以维持,其中耗费的钱粮更是海量,朝廷是不可能同意的,也根本就支撑不起。”
“先生此言托大了。”
嵇恒轻笑一声,并不在意道:“我所说的入学,跟你们理解的‘入学’不一样,在你们眼中,入学是进入学室,变更户籍,成为大秦未来官吏的储备力量,但在我这不是。”
“我所说的儒学很简单。”
“只教识文断字。”
“并不教授律令,也不教写作、军事。”
公子高沉思了一下,再度摇了摇头,凝声道:“依旧可行性很低,教习的耗费无比庞大,爵位稍低的家庭,根本就担负不起,即便只教习最基础的,也依旧不是很多民户能支撑的起的。”
嵇恒微微额首,冷声道:“那就把造价压下来。”
“嗯?”
嵇恒冷冷一笑,道:“读书的成本的确很高,但具体又高在何处?”
“竹简的造价?”
“书本?”
“还是传道受业的夫子?”
“竹简短时没有办法解决,但常人真就非竹简不能习文?”
“我看未必。”
“而且传道受业,重要的从来不是竹简。”
“而是书籍!”
“过去书籍存于周王室及相关诸侯,而后天子失官,学在四方,大量书籍散溢到了地方,继而促就了诸子百家的兴起,同时也造就了百家争鸣的盛世,即便如此,书籍其实依旧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为上层人垄断!”
“随着天下一统,知识再度开始向上层集中。”
“这种情况还在不断加剧。”
“对于大秦官吏、贵族、豪强而言,他们其实是乐于见到这种情况出现的,与此同时,同样乐于见到的还有儒家,因为底层这块地方,朝廷不看重,不去占领,自会有其他人去占领。”
“等百年后。”
“天下就会形成一个古怪的情况。”
“分明是法制当道,但法制在天下的影响,却越来越弱。”
“儒学反而大兴。”
“作为朝廷,不能只计较一时得失之利益,而当纵观于天下十年、百年、千年,有时甚至要做逆势之事,将教育低爵化、普及化,才是大秦今后真正要做的事。”
“唯有如此。”
“大秦的根基才能稳固。”
“才不至于为儒家钻了空子,让法制沦为摆设。”
闻言。
公子高也是吓了一跳。
他怎么也没想到,知识聚于上层的后果会这么严重。
但朝廷哪有钱供应的起这么多人?
非是不想。
而是实在做不到啊。
公子高苦笑道:“先生立足高远,我等实在佩服,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朝廷眼下根本就拿不出钱财,又谈何去实现先生所讲的‘低爵化、普及化’?”
“先生太高看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