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
念及此,刘舍便眼含期盼的抬起头,与刘荣进行了一番高频率的眼神交流。
待刘荣面带淡淡笑意,微不可见的轻轻一点头,刘舍方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着情绪,强迫自己迅速吸收这一爆炸性新闻。
——更高品质的盐铁!
刘舍丝毫不怀疑这件事,刘荣是否会做不到。
原因很简单:有先例。
五年前,吴楚七国之乱才刚平定,关中粮价便陡然暴涨,一股暗流凭空出现在刘汉社稷的根基之上,随时准备撼动汉家对华夏文明的统治。
彼时的储君太子,如今的天子荣,被先孝景皇帝托以粮价平抑事。
这件事,说先帝以宗庙、社稷相托,或许是夸大了些;
却也起码是先帝以事关重大,且朝堂几无良策的国家大政,交到了当时的菜鸟手中。
刘荣平抑粮价的整个过程,在过去五年,不知道被多少人细细分解、剖析,并总结其中的政治智慧与手腕。
而在刘舍看来,当年,刘荣之所以能那么轻易的完成粮价平抑工作,甚至反在幕后黑手:馆陶长公主身上反咬下一口肉,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宿麦。
——被少府内帑当杂粮存着,一直没怎么动用,积少成多存下好几百万石的宿麦,几乎是被刘荣以‘点石成金’般惊艳的手段,直接转化为了不亚于粟的主粮!
粮食市场供应端,陡然多出来一批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存粮,这才让刘荣大获全胜,将除馆陶公主刘嫖之外,所有参与到那次粮价哄抬事件当中的败类,都送去见了太祖高皇帝。
过去这些年,人们谈论起当年之事,有溜须拍马的,有阿谀奉承的;
便是就事论事的讨论事件本身,也更多是说刘荣手腕够硬,态度够坚决,愣是连自己的姑母刘嫖,都没让刘荣生出半点顾忌。
但作为少府出身的财政口专业人才,刘舍心里很清楚:这世间的很多事,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层面的政治事务,并非单靠坚定地决心、强硬的手腕,就能够达成目标的。
倒也不是说在关乎国家层面的事物上,决心、手腕不重要;
而是决心、手腕这两张牌,就好比后世相亲市场的外貌条件——配合任何其他的牌,都会是王炸。
但若是单出,那就会毫无价值,还不如对三。
放在国家层面的政治事务,也是一样的道理。
说得难听点:是决心能当饭吃,还是手腕能当水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再坚定地决心、再强硬的手腕,没有必要的先决条件支持,都只会是无根之萍。
就好比刘荣当年平抑粮价——若是手里没粮食,刘荣的决心顶屁用?
强硬的手腕能干嘛?
当时的朝堂内外,谁的决心不比刘荣坚定?
当时掌控汉家的决策层核心人物——先帝刘启,丞相申屠嘉,谁的手腕不比刘荣硬?
所以,在刘舍看来,当年平抑粮价一事,刘荣所表现出的决心、手腕,都不过是在那场关乎储君太子的大考中,将刘荣抬上了及格线。
仅此而已。
真正将刘荣的考试成绩,从将将及格直接抬到接近满分,且实打实解决了那件关乎宗庙、社稷安稳的问题的,是刘荣‘点石成金’,或者说是‘点麦成粟’,所变出来的那几百万石粮食。
没有那几百万石宿麦,被刘荣转化为可供百姓食用的面食,那当年的事,只能以刘荣平抑粮价失败,先帝不得已,只能采取下下策:血腥镇压,通过屠戮粮商、抄没粮商存粮,再平抑粮价作为句号。
而在当年的那件事当中,真正给刘舍留下深刻印象的,恰恰是刘荣‘点麦为粟’的应变能力。
刘舍记得很清楚:当年,哪怕是在情况最恶劣的时候,刘荣都从不曾慌乱,始终是一副淡定自若,成竹在胸的模样。
刘舍敢笃定,当年的刘荣,早在刚着手准备平抑粮价一事的时候,就已经备下了‘点麦为粟’的后手。
而今,刘荣再次站出来,隐晦表示未来的少府,能生产出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盐铁产品,从而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逐步达成对盐、铁市场的彻底垄断?
刘舍只能说:但凡换个人,无论是谁,说出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本君侯都会赐下一个脑瓜崩,把那个活在梦里的蠢货敲醒;
但这句话是陛下说的,那臣就只能顿首顿首,昧死百拜,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而已……
这,便是‘先例’的重要性。
——当你第一次干某件事的时候,就漂亮的把事儿办妥,那从今往后,再也不会有人怀疑你在面对类似的事儿时,会办的不够漂亮。
人的名,树的影,正是这个道理……
“既然陛下成竹在胸,那臣,唯顿首顿首……”
毫不掩饰崇拜的对刘荣拱手一礼,又开口客套一声,刘舍话头一转,将话题再度引回了具体的操作模式、措施之上。
而在盐铁官营这一整个大命题当中,困难最大的一点,无疑便是具体实施部门……
“然有一言,臣斗胆,冒死直谏。”
不出刘荣意外的一声‘然’,便见刘舍深吸一口气,于座位上端坐好,旋即道出了自己的忧虑。
“当年,陛下官营粮米,少府之所以能轻易完成此举,是因为官营粮米一事,少府唯一需要做的,仅仅只是买入、仓储、卖出这三项。”
“其中,买入、卖出这两项,其实都可以忽略不计——卖粮,百姓民可以拉来长安卖,卖粮,也照样可以到东、西两市的内帑官粮铺去买。”
“在买、卖这两部分,少府其实并不需要出多少力气。”
···
“唯独剩下的仓储,也因陛下于长安南郊兴建太仓,而变得不再困难。”
“——买入的粮食,少府只需要派人运送数十里,便能从长安送去太仓入库;”
“卖出时,太仓的粮食又以十日为限,定期、定量输送粮食入长安,以供少府内帑售卖。”
“买、卖不费力气,仓储也不过是顺带——就算没有官营粮米,太仓也本来就是要储存少府内帑的存粮的。”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少府官营粮米,才会如此轻松,如此不费吹灰之力。”
“然盐铁……”
还是老规矩:话不说满,点到即止。
一声欲言又止的‘然盐铁’,刘荣也是当即心下了然。
沉吟措辞片刻,方开口应答道:“丞相所言,不无道理。”
“——买、卖无需费心,仓储无需费力,饶是如此,少府也不过只是将官营粮米的范围,拓展到了整个关中。”
“北方边墙、关东郡国,还有汉中、巴蜀等,均不在少府官营粮米之列。”
“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在关中官营粮米,少府完全可以只定几个粮仓、百十售粮点,便可轻易完成。”
“可若是要在整个天下,都施行官营粮米之政,那无论是粮米转运、仓储,还是购入、售出,都将会让少府费成百上千倍的功夫和精力。”
“而这件事,是如今的少府无法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