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室里,按时间顺序,用文字、图片、实物对刘庄的历史、成就进行了集中展示。
刘庄的巨大变化、战略措施和宏伟目标,引发同学们阵阵赞叹之声。
参观完毕,老刘把同学们领进村大礼堂,等陈科长和同学们坐下来,开始讲解刘庄的历史沿革。
“刘庄地处豫北平原黄河故道,是全国农业战线一面红旗。全村现有228户,1270人,667名整半()
劳力,1904亩耕地。政社分家以后,城里了村民委员会和农工商联合社。联合社下分设农业、园林、畜牧业、工副业、商业、农机、建筑等7个专业社,下属36个生产经营承包单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刘庄的旧社会,是贫穷和苦难。就拿1942年为例,全村110户,卖儿卖女的27户、37人,逃荒要饭96户、500人,饿死72人,扛长工62户、84人,绝户5户。
刘庄的新社会,一片欣欣向荣。我村翻身得解放以后,在全国劳动模范史来贺同志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1985年,刘庄公共积累达1495万元,集体总收入630万元,平均每年递增26.6%,人均收入4923元,劳动日值7.9元,人均集体分配1300元,户均存款12280元,新村人均住房面积23.7平方米。成为卓立超群的“中原首富”。”
老刘讲解了近一个小时,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个个统计数字尤感亲切。他们被刘庄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为刘庄创造的业绩而叹服。
老刘介绍完基本情况之后,又领着大家一起参观了造纸厂、刘庄学校、畜牧场,还专门参观了两户农民的家庭生活用品摆设情况。
十二点半,按计划分组入户调查。李勃和自己班的4名同学敲开了靠路边的一户农户的院门。
小院的户主叫张贵祥,一位50多岁的农民。夫妇二人热情地把5名同学让进客厅,等李勃他们在沙发上坐下,又忙着倒茶。
“我是村农工商联合社搞商业经营的,是一名有20年党龄的老党员。欢迎同学们来我家进行社会调查,我愿意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项问题。”张贵祥热情,坦诚,一下就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
“请问,你们村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情况如何?”李勃首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我们刘庄,目前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收音机、缝纫机家家都有,基本饱和,大家最想要的是摩托车。”张贵祥兴奋又自豪地说。
“你认为刘庄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李艳军问了第二个问题。
“党员、干部的行动是最好的命令。刘庄的变化就在于有一个较为稳定、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同志,发挥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张贵祥言语之中,表达了对老书记的尊敬。
“刘庄为什么能坚持走集体化的道路?”王翠灵问出第三个问题。
“刘庄走的是一条依靠集体、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之所以在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今日农村,仍然坚持走集体化的道路,就是我村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全村86名党员,在支部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经济。每个党员既是积极的实干家,又是群众的榜样和楷模。刘庄的群众说的好:“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干部,干部看的是党员,党员看的是支部。”刘庄的干部党员深信这一条,事事以身作则,一切从自身做起,影响教育了广大群众,使群众树立了一心为集体,一心为大家着想的新思想。刘庄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基础稳定,集体经济力量雄厚,机械化程度高,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强,因而刘庄党支部高瞻远瞩,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兼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创造出一种综合经营、专业生产的联产承包制,在经济上创造出一种特有的“刘庄模式”。”张贵祥越说越激动,象一个大人物发表演讲。
按照规定的时间,中午一点半,同学们在村委会门口集合,准时收队返程。
在告别刘庄的时刻,李勃透过车窗,回望刘庄新村,陷入沉思。
刘庄的成就和贡献不是突发的,他们有自()
己的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但是基础也是人垫起来的啊!
村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同志,18岁当支书,领导群众在一片荒滩上打下基础,建起了刘庄的高楼。他和党员干部群众一起不断巩固、改造这座高楼,使之日渐生辉。
有的村干部说赶不上刘庄,没有基础,那为什么不从脚下做起,首先打下坚实基础呢?
刘庄人的物质和精神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然而前来参观学习的干部们,是否都注意到了呢?未必!有的地方,干部常以外出考察学习为名,行游乐玩赏之实。他们到刘庄之后,也许会对刘庄人的生活、精神风貌赞叹一番,但是他们是否会反思,为什么刘庄能搞得那么好,而自己管辖的地方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呢?凡是不真心为群众着想的农村干部,是不会想到这些的。
刘庄的成功,在于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一直在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