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此刻情绪高涨,指着那抹红色的痕迹问道:
“这血是怎么回事?”
朱允炆一听,立刻跪下,但他还没开口,旁边的小太监就抢先回答:
“回皇上的话。
殿下坚持要亲手准备这份寿礼,事事亲力亲为,决不让旁人代劳。
即便写完了所有的‘寿’字,仍觉得心意不够。
于是,连装裱这样的活也自己动手了。
但殿下以前没做过这类活,初次尝试缺乏经验。
不小心割伤了手指,这才沾染了画卷。
当时,您的寿辰已近在咫尺,来不及准备别的礼物了。
殿下满怀歉意,还是决定将这份礼物献上。
毕竟,这是殿下耗时良久完成的。”
小太监将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讲清,朱允炆这才出声打断:
“皇爷爷问话,哪有你多嘴的份儿。
皇爷爷,是我太过粗心,让这画作遭了污损,是我的错。
您惩罚我吧。”
朱元璋没想到朱允炆竟如此懂事,心里像被什么堵住了一样。
他一把拉起朱允炆。
“好孙子,你伤到哪里了?严重不严重?有没有找太医看过?”
“快给皇爷爷瞧瞧。”
这次,朱允炆展示了右手,见到伤口,朱元璋眼眶一红:
“好孙子,你受苦了。
你有这份孝心,我哪里舍得责怪你,应该奖励才是。”
不得不承认,朱元璋也有十分感性的一面。
或许这和他的早年经历不无关系。
他内心极其重视亲情。
因此,无论从朱允炆准备礼物的初衷,还是在过程中的艰辛,都深深触动了朱元璋的心。
这时,他心中涌起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如果将来让朱允炆继承王位,朱政在一旁辅助,会不会对大明的未来更有利呢?
毕竟,朱政智慧超群,近乎神奇。
历史上的聪明帝王不在少数。
但真正能当好皇帝的又有几个?
很多人并未将聪明才智用于正道。
若是将强大的权力交给一个品行不端的聪明人,对一个王朝来说无疑是个灾难。
哪怕这个聪明人只是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意见。
也是不能接受的。
这时,大殿上的老臣们纷纷揣测,朱允炆恐怕就是要被立为大明的皇太孙了。
这次献礼,不论是有人背后出谋划策,还是朱允炆真心实意,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最佳效果。
当下,文官们全体起立,高声道:“恭喜皇上。
皇长孙品行高洁,事必躬亲,实为江山之福。”
关于储君的选择,文官们一直以来都支持朱允炆。
这不仅仅因为朱元璋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使得朱允炆名正言顺,更因为朱允炆性情温和。
尽管有人认为这是仁义,但在他们眼中,这恰恰意味着易于操控。
如果未来真是朱允炆即位,那么文官的地位必定会有所提高。
况且,前一任皇帝朱元璋手腕强硬,行事独断,他们还是挺希望下一任君主能够稍微慈悲一些。
然而,不同于文官的一致意见,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武将们的看法却并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