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扎在兖州府的清军,当然不相信汉人军队能够对清军取得杀伤相当的重大胜利。所以他们才听信了遏必隆的一番鬼话,真以为闯军在黄河南岸布置有十万战兵。
阿巴泰在满洲宗室中,虽然不算一流名将,但他根据遏必隆的只言片语,也感到流贼的战斗力即便只有寻常明军的水准,那十万规模,也绝对不可轻侮。
现在兖州府这里的清军虽然聚集起来不少军队,和十万流贼拼一拼,并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性——但那风险实在太大!
而且即便战胜,这数不清的满洲勇士,也会折损大半。
阿巴泰当然背负不起这种政治责任来,所以他听了遏必隆的话以后,心里也动起了撤军北上的打算。
可是图尔格和遏必隆终归是亲兄弟,图尔格心知,清军如果就这样撤回关外,那同样在砀山之战战败后溃逃出来的遏必隆,肯定也要遭到非常重的惩罚。
要避免这种惩罚,图尔格能想到的唯一一个办法,就是重整旗鼓,集中清军的主力兵马,渡河南下,找到那十万流贼,好好报复一番!
图尔格准备伺机报复,阿巴泰却从跟随谭泰出逃的五百残兵口中,仔细打听清楚砀山之战的具体情况以后,更加坚定了绝不能轻易一战的想法。
根据阿巴泰自己询问来的结果来看,他断定遏必隆的“天话”一定是恐慌之下的胡言乱语。因为就从那些残兵口中的证言来看,敌人根本没有十万人之多,有没有五万人都很难说,很大概率可能只有三四万人。
三四万人的流贼,就可以对五千清军精锐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这等战斗力,虽然还比不过洪承畴督率的明军重兵集团,可是也相差不远了。而且就那些溃兵所言来看,流贼很可能还留有不少预备队,没有全军出马。
阿巴泰想到之前流传的流贼十万人马的消息,心里更加笃定,这个消息肯定属实,也就是说流贼的总体实力,其实是相当于十万明军二线水平以上的战兵。
这等实力,即便兖州的全部清军一起出兵,都未必能够取胜。
可是图尔格不知道是想为了给弟弟报仇而失去理智,还是有着别的政治计算,他依旧是一口咬定,必须南下报复,才能挽回八旗军队战无不胜的神话权威。
阿巴泰和他多番争执,两人甚至吵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可是皇太极对督率入关的宗室防范很深,阿巴泰并没有真正主导和掌控全军的权力,图尔格本来就是皇太极特意布置过来,限制和监视阿巴泰行动的。
所以阿巴泰虽然意见坚定,强烈要求全军立即北撤,离开黄河流域,慢慢带着丰厚的战利品撤回关外。
可是图尔格坚决反对之下,阿巴泰也无法说一不二。他只能先退一步,提议将兖州的清军分成两路兵马:
由阿巴泰自己指挥左翼军,向登莱鲁北一带进军,收集散落在鲁北一带劫掠的清军小部队以后,从山东半岛北缘绕道天津一带出关。
然后图尔格就可以率领另一支右翼军,在黄河流域一带搜集分散劫掠的清军将士,择机从蓟州一带出关。
阿巴泰这种安排,既可以保证亲近自己的那一半部队,不会因为图尔格的冒险被白白葬送掉。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不服从自己指挥的图尔格,给排挤出去。
以阿巴泰对流贼实力的判断,如果图尔格头脑不清醒,真的打算渡河南下复仇,那绝对会遭遇比之砀山之战还要惨痛的失败。
阿巴泰固然想过用这种办法削弱图尔格的力量,解开皇太极对自己的重重监视和束缚。但他也绝对不敢拿一万清军将士的性命冒险,所以虽然他同意和图尔格分兵,但却要求图尔格赌咒立誓,绝对不能渡过黄河,只能在黄河以北清扫小股流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