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胜俄国,气吞两广之后,福建又来了一批以官绅、名望为代表的老头来劝进。
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刘勇强每次都是热情迎进门,礼貌送出去。当不当皇帝,对他来说不重要。皇帝能干的事他能干,皇帝不能干的事,他也能干。那无非就是一个头衔,他一个现代人恰恰不是很看中虚名。
以前不当皇帝,是没看出这种事中的利益,因为推倒满清的牌坊,没有任何好处,是逼满清跟他死磕。如今已经不怕满清死磕了,只是称帝似乎也没什么必要。
直到今年几个老家伙极为热情的劝进,让他意识到皇帝这个破头衔似乎有用,有大用。这群老家伙因为放脚问题,这些年都不来参加什么劝进会,可今年来了不少。刘勇强依然礼貌接待,委婉拒绝。他们倚老卖老坚决要刘勇强给个说法,到底什么时候称帝,似乎他们相信刘勇强肯定会称帝一样。
这让刘勇强有点不高兴,他对这些老古董说,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皇帝的,很多国家人家是总统,不需要皇帝也行,比如法国,美国。
这些人就劝不要事事都学洋人,那就成了以夷变夏了。反而变本加厉劝进,并且传出去刘勇强有效仿西夷不肯称帝的说法后,劝进的人更多了。各路支持帝制的保守势力,哪怕因为小脚问题对刘勇强非常抵触,有些名门望族为此不许家族子弟当官,安心在家读书,也不上官府办的学校,自己在家里读旧书。而且还有一股子特别的自豪感,在跟其他那些学校里的学生接触的时候,一定会强调一句“我是读孔子的”。
这样的人都出来劝进了,态度相当坚决,中国人怎么能没有皇帝?
天天来,搞得刘勇强没法办公,不让他们进门,就跪在门外不走。一群老头跪死就要出问题了。
刘勇强也上了头,老子还就不当这个皇帝,就看看这中国还是不是中国。于是跟他们辩论起来,告诉他们世代是变的,中国几千年来有皇帝,将来不一定要有皇帝。他们说民心难违,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刘勇强看着他们头上的鞭子讽刺说,几千年来也没辫子,说有也就有了,现在反过来没人愿意蓄发了。
一个老头气不过,出门左拐买了把剪刀,回来当着刘勇强的面就把辫子铰了。
当他掏出剪刀的时候,侍卫吓了一跳,以为他要行刺呢,枪都掏出来了。
刘勇强被震撼到了,看着一个眼睛血红的老头,剪下花白的发辫丢在地上,久久说不出话。
他这才意识到,皇帝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有多么大的号召力。可以让一个最保守的人做出最激烈的反应,似乎不是没有价值的漂亮头衔。
他当场就表示自己被他们的忠心打动,今年筹备,明年登基。这些人老泪纵横,他们来劝进的目的,很多都是觉得改朝换代的时候来了,刘勇强虽然混蛋,但马上天子,那谁还没个脾气,朱元璋不也杀功臣吗。在他们眼里,觉得刘勇强肯定是那个改朝换代的皇帝,希望他们死前,能看到朝代安稳更替。还有一个情节也是最常说的,那就是这些福建人说福建几千年来没出过一个正经皇帝,刘勇强可以成为第一个,他们希望能活着看到这盛世。
看到这个头衔的号召力之后,刘勇强立刻找来自己手下的大员们商讨,宣布自己要登基之后,这些人也很激动,王圆这种留学回来的家伙竟然也很激动,一问,原来他也认为法国和美国那样的共和制是异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君主。沈葆桢那就更不用说了,他可是读孔子的。
跟这些人一番研究之后,想到了一系列办法,其中定下了颁布国朝礼制这个方法,通过画册的形式,确定新朝的服饰,仪容,刚好就能把放脚和剪辫放在其中宣传,告诉老百姓,新朝人是不留辫子,也不缠脚的。
最后取什么国号成了问题,争论不休。而且手下大臣们立场都很坚定,沈葆桢坚持说应该用‘闽’这个字,叫闽朝。他举例说明,古代皇权更迭,都讲究传承有序。周秦汉唐,无不如此,秦代周,秦王受封于周朝,子爵出身;汉代秦,汉王兴于汉中,乃项羽所封;李渊建唐朝,因他是隋朝的唐王;赵匡胤建宋前,乃宋州节度使;朱明也不例外,承袭自大小明王。只有蒙元是个例外,自封国号。
既然如今清室衰微,天命归汉,自当归正。刘勇强起于福建,所以改用闽字为号。
可辽东系立马就不愿意了,建议用辽。辩论辩不过沈葆桢,但说闽字不好听,门中生虫不吉利,气象太小。不如用辽为号,大辽武德充沛,国祚绵长。
两帮人的国号之争,背后反映的是闽辽政权的某种权力之争,反对用闽为号的蒋远等人其实也是福建人,可是他们的根基在辽东。这还是文武之争,闽辽武备主要在辽东,兵员、军工,都以辽东为主。
地理阻隔,加上从一开始就不同的发展路径,让两块区域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集团。
最后刘勇强一拍板,也别闽朝,辽朝了,就汉朝。明显这个词最有号召力,他才不在乎什么传承有序不有序。虽然外界立刻盛传是因为刘勇强姓刘,是汉室之后,刘勇强从来不承认这一点,反而很真诚的表示他家族谱早断代了,跟汉刘没半毛钱关系,没准祖上以前是匈奴呢。
那为什么要借人大清的北京登基?
国号定好后,就是筹备登基大典,此时在哪里登基,又成了一个问题。沈葆桢自然支持在福州登基,定都福州。以前这都不用争,因为东北就没几个像样的大城市,就一个奉天,人太少,大连更不行了,连个城墙都没有,乱哄哄如同集市。可现在不一样了,吞了两广,广州也是有气象的大城市。
可这件事上,辽东系还是要争,奉天这名字好,奉天授命,还是盛京,本就是京师。
争的结果就是,刘勇强决定借北京登基,理由是那里有天地坛,登基大典需要祭拜天地,去北京登基,省的自己造,浪费钱又耽误时间。
一切都商定好后,各自分头准备,礼部就给迁都西安的清廷发去了国书,说要借北京登基,还邀请清廷派人去观礼。
这可真是明着造反,华夏礼法,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能不兴兵讨伐?
一场激烈的争斗在满清朝堂爆发,清流们情绪激动的要求开战讨逆。洋务派沉默不语,国力差距太大。
慈禧很懂进退,亲自定调,华夏的天也不是没出过二主并立的时期,她最爱听的三国,还是三主呢。
此时清流给她扫盲,说除了辽宋,并无二主。宋室南迁,自去帝号,向金称臣。
这提醒了慈禧,心里开始盘算,是不是委屈一下小光绪,当个儿皇帝?
关起门来跟一群哭哭啼啼的八旗权贵商量家室,慈禧说大清朝享国两百多年,如今如果能办成宋辽的局面,在享半壁江山两百年,也不失体面。这些八旗权贵反倒洒脱,对爱新觉罗的江山没那么眷恋。甚至商量好,要派亲贵去观礼,给足对方体面。
倒是一帮子汉臣不依不饶的要开战,恼的人下不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