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关灯
护眼
第232章 两个将种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232章 两个将种

庐州马场,确实荒废了,其实鲁锦刚穿越的时候,庐州马场就差不多废了,只有几百匹马,后来打败左君弼,又从左君弼手下缴获一百多匹战马,但是还不够组建骑兵的,被叶升和郑用一分,马场是一匹马都不剩。

马都没了还要什么马场,再说那马场的土地,本来就是鞑子从百姓手里强取豪夺来的,现在正好重新分给百姓。

不过马场还是要重建,想打天下没有骑兵可不行,后来李善长投奔之后,还带了个兄弟,鲁锦便让他兄弟李存义当了苑马司的掌司,负责养马。

这货在鲁锦的地盘里巡视一圈,最后在舒城西南,大别山脚下找到了一片水草丰美,又没什么百姓耕种的野地,当地遍地茅草滩,于是新马场就被定为‘茅滩场’。

也就是后世那个大名鼎鼎的毛坦厂中学的那个茅滩场,这里在原历史上,本来就是明朝在安徽新设的军马场之一,也不算是巧合,毕竟养马十分挑地方,又不能侵占百姓的田地,能符合这条件的养马地还真不多.

说到了分田,朱重八顿时兴奋起来,他是喜欢种地的勤快人,以前他家没田,都是佃耕刘家的土地,过的是什么苦日子,最后爹娘全都饿死,现在终于有自己的田了。

听到鲁锦提起了田产,朱重八先是一喜,随即又苦恼道。

“田是分到了,可现在眼看着开春了,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可咱家那地却无人耕种,我找咱们连的训导官说过这个事,他说其他士卒的土地,或是有家人在耕种,或是像咱一样的无家之人,都是雇佃农耕种。

“咱也想招佃户,要不然那地就这么荒着岂不可惜?可是现在庐州人少,大帅又给百姓分了田,人人都有自己的田产,自家的田还忙不过来,哪有功夫种别家的地,咱现在根本招不到人愿意耕种。

“咱又托有亲人的袍泽帮咱问了问,即便有愿意帮忙的,也不愿种稻麦,种稻麦太费功夫,真没人愿意干。”

朱重八说到此处,小心的打量了鲁锦一眼,又问道,“等春耕之时,大帅能不能给咱放半月的假,让咱把地种上。”

鲁锦当即皱眉道,“那怎么行,你们现在的训练度还太低,现在不勤加训练,等上了战场那不就是让你们去送死吗,你不要命啦?

“再说了,若是放你回家耕地半月,其他士卒也闹着要回去怎办?人人都闹着要回家,这军队岂不是就散了?”

朱重八自己说出来,都觉得这事不靠谱,当即苦恼道,“可是其他弟兄都有家里人帮忙种地,咱没有家人,又招不到佃户,那田就这么荒着多可惜啊。”

鲁锦想了想,顿时帮忙出主意道,“你要是实在放心不下,可以招佃户帮你耕种,大不了先不种稻麦就是,种大豆,可以吃,也可以做豆腐,还可以煮盐,可以喂马,还能肥田。

“种大豆不需太过忙碌,而且豆子用处多,也不愁卖,你肯定是要跟着军队打几年仗的,不如先种豆子,等收了豆子直接卖掉,钱先攒着,等今后天下安定了,我再给你们一些赏赐,伱攒了钱,拿着赏赐,回了家正好建新房。

“既然现在种不了稻麦,那还不如种豆子养地,总不至于让土地荒着。

“若是不愿种豆子,还可以种苜蓿,苜蓿是牧草,也能肥田,都不需耕地,随便耙一耙,撒些草籽便有收成,收了牧草可以喂牛羊马匹,你种五十亩苜蓿,养一头牛,等今后回来耕地时还多头耕牛用呢。

“再不济就先种桑树和麻,要人力采摘,麻烦一些,胡麻和桑树就方便许多,胡麻可以纺纱织布,胡麻籽还能榨油,总是不愁卖的,还有,一样不愁卖,种桑树最省事,什么都不用管,只管卖桑叶就是。”

朱重八听的十分心动,“大帅说的这倒也是個法子,让咱想想,可惜咱没有家人,要是有家人帮忙打理就好了。”

鲁锦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会找到家人的,若实在寻不到亲人,咱想办法帮你讨个妻子,活人还能让尿憋死,有了地还不知道怎么种了?”

朱重八闻言一个骨碌站起身来,当即道,“多谢大帅对咱这么照顾,又是给咱分地,又是帮咱寻找家人,可惜咱朱重八别无长物,无以报答,不知大帅何时用兵,到时咱朱重八愿为大帅做先锋。”

鲁锦拍拍他肩膀,“先好好练兵吧,等寻得战机,定然有你们立功的机会。”

说罢鲁锦便转身走人了,留下朱重八独自站在原地,遥望北方,也不知自己家人还有没有活着的。

朱元璋的亲人,那当然有活着的了,当初刚打下濠州时,鲁锦在濠州招兵,当时朱元璋投军时,便写下两封信,一封给自己的姐姐,一封给自己的大哥,如今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那边也该有消息了。

只不过朱重八不知道的是,给他亲人送信的,并非是什么普通人,而是鲁锦特意交代让军令司情报系统的人去送的。

当然,情报系统那边的细作也没有特意帮他寻找家人,目前的情报系统主攻江浙和江西,还有江苏的扬州路,至于盱眙至徐州一带,并没有稳固的情报站点,都是靠零散的细作四处游走打听消息。

鲁锦给北部情报站下的命令,是寻找毛贵,薛显,傅友德,还有邓氏一族,反正他们要北上,正好顺路帮朱重八送个信。

古代的人口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轻易是不会离开家乡的,即便出门逃荒,如果有了转机,也是会回来的,毕竟乡土难离,再加上老家大概率有祖坟,古人对此十分看重,因此只要能确定到目标所在的乡村,找人送信这种事倒也不难。

于是经过两个月的寻找,还真让他们把信送到了盱眙李贞的手里。

李贞便是朱重八的二姐夫,他姐姐史称朱佛女,具体姓名不详,不过也无关紧要,因为前几年大灾瘟疫的时候,他姐姐便染病死了,但是朱重八的外甥保儿和他姐夫李贞还都活着,不过也度日艰难。

李贞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只能算是个穷书生,虽也读书,但也要自己耕种,但大灾之年,想种地也长不出东西,自妻子离世后,更是只能和儿子相依为命,过着有一天没一天的生活。

前些日子突然有人找到了他们乡里,说着他妻弟给他寄了一封信,李贞和保儿这才知道,那个讨饭当了和尚的朱重八如今竟投了庐州反贼,还给反贼大帅做了亲军小军官。

虽只是个十夫长,但那庐州鲁大帅却给他们分了田,如今他那个妻弟朱重八名下有五十亩田,暂时过的还算安稳,于是便写信给亲戚们,若实在过不下去,可以来庐州投奔他。

李贞父子收到信后,犹豫良久,一是因为李贞自己暂时还有几亩薄田,虽也度日艰难,但大灾过去之后,还勉强能活,如今就是怕乱兵和元兵胡乱杀人,遭了兵祸,否则李贞也是不愿走的。

再说朱重八现在只不过是个十夫长,这又不是什么大官,家里也只有五十亩地,他父子二人就算过去,也是只能耕种生活,和现在没什么两样,顶多也就生活安稳一些,不用天天提心吊胆,这还得是元军不打过来的情况下。

可那送信之人偏偏告诉他们,说少则数月,多则半年,元军定然会打过来,徐州义军不堪一击,到时他们恐怕要遭池鱼之殃,想活命的话就早做打算,言罢那送信之人便走了。

李贞顿时怀疑起这人的身份,觉得他肯定是反贼之人,而人家的消息渠道肯定比他这个平头百姓灵通的多,既然元军定然要来,那不如现在就南下投奔庐州。

下定决心,正好同乡还有人大肆收买土地田宅,积累财富,李贞一边鄙夷同乡要钱不要命,一边把自家田产卖掉,换了些粮食,这才带着13岁的儿子南下投奔庐州。

朱重八的信里说他跟着鲁大帅去了庐州,要是亲戚来找他们,可以先到濠州找一个叫汤和的千户营官,这人是他的旧相识,到时候汤和自然会送他们去庐州找自己。

于是父子俩便一路西行,从盱眙去了濠州,只是二人不知道的是,濠州北部早已坚壁清野,百里不见人烟,父子俩本来就是步行赶路,带的粮食不多,路上又见不到人,险些没有饿死。

这还不是最倒霉的,他们俩去濠州的时候,还正好赶上彻里不进攻濠州,郑用的骑兵二团跟彻里不在濠州北部的无人区打来打去,近万骑兵的交战,更是把父子俩吓得不轻,生怕被殃及池鱼,二人只能找了个没人的村子躲了许久。

其实真正的战斗只打了两天就结束了,但这爷俩又没有侦察兵,往废弃的村子里一躲,根本不敢出去探听消息,生怕被那些骑兵捉到。

就这样藏了近半个月,父子俩带的粮食马上就要见底,实在是饿的不行了,这才小心翼翼,夜行晓宿,一路躲着藏着来到了濠州的淮河渡口,还好渡口有圣武军这边控制的船只,得知他们是来濠州寻亲的,还有信件,还能说出汤和的名字,这才被渡船送过了河。

历尽艰辛,终于来到濠州城下,结果又被守门士卒盘问,得知是来寻亲的,那守门士卒才肯为二人去寻上官。

今年才13岁的李文忠,当然现在还不叫李文忠,这小子现在只有个小名,叫保儿。

保儿看着城门口站岗的圣武军士卒,全都穿着鲜红的暗甲,头上顶着四瓣铁盔,手中执着五米四长的大枪,看起来十分威武。

顿时欣喜道,“爹,这鲁大帅的兵好生厉害啊,前几天看到那么多甲骑,今天这濠州城的士卒也是盔明甲亮,舅父做了鲁大帅的亲军,定然过的不错,咱们这次来对了。”

如今已经49岁,经过这一个月的奔波,更显苍老的李贞却没儿子这么乐观。

“这可不好说,鲁大帅的兵厉害,跟咱们又没关系,你爹我这么大年纪,又提不动刀枪,你也尚且年少,估计连那身铁甲都撑不起来,咱又不是来从军的,去了也是找你舅父,最多能赏咱一块田,今后还是耕种为生罢了。”

保儿一听这话,顿时也蔫了下来,是啊,舅父也不过是个十夫长,自己又不是投军,又能给他们什么照顾呢?

父子俩又等了一会,见还是没人来搭理自己,不禁有些焦急了起来。

保儿又道,“爹,舅父不会是骗咱们的吧?又或许他去打仗了,然后战死了?”

李贞闻言拍了儿子一巴掌,顿时斥道,“别瞎说,你舅父在信中写的明白,他是鲁大帅亲自征去做亲兵的,还跟着鲁大帅去了庐州,那里现在又没有元廷的官军,怎么可能战死?别急别急,再等等。”

“哦。”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一拳平风雨,四海无神明 阎浮武事 1444,拜占庭再起 人在大明:债主为我操碎心 东京道士异闻录 从流浪者到宇宙主宰 我的概念系地府杂货铺 巫师血脉 万法道果:从劈柴圆满开始 灵域仙途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