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高产良种
亩产数千斤,宜菜宜粮,耐寒耐旱,不挑土壤,两月既熟,可在漠北种植。
这一个个标签打出来,三人都是有见识的,这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要能获得此物,汉人就能在漠北种出数不尽的粮食,就可以永远征服漠北呗
想到此处,三人的呼吸都不由得加重了几分。
不等汪大渊回话,鲁锦就自己说道,“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却匈奴八百余里,后有蒙恬筑长城,戍边北境,汉时冠军侯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唐时李卫公扫灭突厥,前宋时蒙元南下一统中原,我中原王朝已与北戎争斗上千载,双方互有胜负。
“然蒙元胜宋,即可入主中原,我中原明明胜多败少,却不能让北境长治久安,何也?”
鲁锦敲敲黑板上的地图,“盖因农耕与游牧渔猎不同俗而已,中原富庶而漠北穷困,北戎胜,则可入中原享福,中原胜却不能在漠北站稳脚跟,何也?盖此地气候寒冷,人无衣以御寒,地不收五谷,我汉人无法在此地耕种,便无法站稳脚跟,没有驻军又如何控扼漠北诸部?如何长治久安?
“地就在那里摆着,你打胜了却不去占领,自有别人会填补空缺,先有匈奴,后有鲜卑,再有突厥,其后契丹、女真、蒙古轮番崛起,据北境而窥伺中原,终成大患也。
“是汉唐时的天子愚蠢昏庸,不知道在漠北驻军屯田吗?非也,汉武唐宗,哪个不是圣君,哪个不是人杰,若论屯田戍边,西域岂不比漠北更远?汉唐在西域皆有屯田驻军,唯漠北除外,是不想驻军管辖吗?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鲁锦总结完前因后果,这时才说道,“然时移世异,现在又不一样,自前宋木传入中原,蒙元更是在中原设了数個木提举司,木得以在我中国大面积种植,我百姓终于有了廉价的御寒之物,木最紧要的,并非是织布,而是用来填充衣物,在布衣里填充,便能在漠北生存。
“若是汪先生再去把这马铃薯取回来,则我汉人必能在漠北筑城屯田,兴传教化,永结南北之争,此社稷之功也,若能成此事,那新朝必将远迈汉唐!”
远迈汉唐!
听到鲁锦喊出的这个口号,还有鲁锦的志向,场中的三个人呼吸更加急促起来,马铃薯的作用并非只是吃而已,此时这种从未听说的作物,其地位已经被鲁锦上升到了能让漠北长治久安的地步,仿佛汪大渊若是拒绝,下一刻就会成为中国的罪人似的。
孟智方也跟着问道,“大帅,那这种马铃薯,可能在我中原种植?”
“当然能,耕种马铃薯,以土壤疏松厚实的沙土为上,然其他贫瘠土地也能种植,此物不仅能种在漠北,西南诸蛮大山中也可种植,只要有了吃的,今后就不怕诸蛮造反,懂我的意思吗?”鲁锦当即解释道。
俞通海也兴奋起来,“大帅,那这黎洲除了玉米和马铃薯,可还有其他良种?”
“当然有,天下这么大,好东西多着呢。”鲁锦转身一指地图,将自己所知的美洲作物一一标注在图上。
“此地除了玉米、马铃薯,还有一种叫红薯,或称番薯、密薯的作物,其与马铃薯类似,薯莨生于地下,地上只生藤曼,藤曼嫩时可做菜蔬,给人食用,亦可用来喂养牲畜。
“蜜薯与马铃薯一样高产,亩产数千斤,若是土质合适肥沃,精耕细作,亩产万斤亦无不可,此物味道如蜜甘甜,可煮粥,可烤制食用,然不可多食,多吃烧心,故而不可做主粮。
“然而密薯虽不能做主粮,却可在山上种植,不与稻麦争好田,丰年种密薯,人吃不完可以拿来喂猪,人多吃肉,灾年则可用密薯赈灾。”
鲁锦转身长叹道,“我读史书,每每翻到岁大饥,人相食的时候,都痛心不已,如此多的人口,皆是我炎黄同胞,若是有马铃薯和密薯,我汉人早就占领漠北西域了,又怎会白白饿死在中原,让蒙古契丹这些北戎占了便宜。”
鲁锦言到此处,突然动情的拉住汪大渊的手,“只要先生把这些良种取回来,先不说将来能不能占领漠北,能不能让北戎长治久安,仅对我中原而言,也是极大的功绩。
“我这人也不奢望今后没有天灾,只希望今后再有饥荒时,史书上会记一句,‘岁大饥,朝廷以马铃薯、密薯赈之,饥民无一饿死,得过荒年’,仅此一条,便是有功于社稷,别说是配享太庙,百姓若得知此事,将来也是要给先生建祠祭拜,永享香火的。
“哪怕是将来再次改朝换代,先生也能如秦时李冰,汉时张骞一般,青史留名,永世受人供奉,此社稷之功也,还请先生万勿拒绝,一定助我!”
汪大渊闻言顿时也有些动容,一来是鲁锦描述的这功绩太过诱人,即便王朝更替,他也能像李冰、张骞一样青史留名,永享香火,这可比配享太庙还难的好吗。
另一边,鲁锦几句话就把他给架在这里了,还说什么只要有了密薯和马铃薯,我中国今后就不会再饿死人,那这话反过来理解,岂不是我若拒绝,那今后中国饿死人就都怨我了???
这他还怎么拒绝
汪大渊突然觉得,这鲁锦很是鸡贼奸诈,同时又很佩服鲁锦想要横扫漠北,远迈汉唐的雄心壮志,以及他心怀天下苍生黎民的仁慈之心。
孟智方和俞通渊此时也惊讶的看向汪大渊,他们之前都正在忙,突然被鲁锦叫过来上课,还找来个从没听说过的航海能人汪大渊,直到此时,他们才突然明白鲁锦把汪大渊找来的用意。
汪大渊叹了口气道,“在下才疏学浅,若无早年的航海经历,也不过是个泛泛之辈,可大帅突然派人去南昌寻我,许之以侯爵之位,在下一非名门所出,二无傲人才学,三又不通军略,实不知有何处能帮得上大帅,亦没想过造反投奔义军。
“若是只为封侯,那在下是决计不会来的,非是汪某胸无大志,而是在下有自知之明,才不配位也,可魏梓明却与我说,大帅是个心怀天下苍生的仁慈之君,所托亦是为了苍生,还与我说大帅称在下来了便一定会留下。
“今日一见果然,大帅将如此重任交予在下,又言明厉害,使我中国不再有饥馑之苦,即便大帅不予赏赐,不予爵位,在下身为中国子民,炎黄同胞,又怎忍心拒绝,固所愿也,不敢请耳,焕章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劳。”
汪大渊也是人精,反正既然都准备答应了,那何不说些漂亮话,口称自己不是为了爵位而来,而是跟鲁锦一样为了天下苍生。
鲁锦闻言当即大笑道,“哈哈哈哈,我就猜焕章先生深明大义,一定会留下来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