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真定保卫战
从朱高爔和朱高燧口中听到忽悠兀良哈三卫的经历后,宁王沉默了许久,最后只说了一句话:
“真是长大了……”
就是因为长大了,所以才越来越不老实,居然敢在他这个叔叔面前撬应该是“墙脚”,跟他耍心眼子。
朱高燧脸皮要薄一点,还能感觉到一丝心虚。
但是对于朱高爔来说……
他压根没有这种情绪在。
甚至对于朱权的夸奖,他还美滋滋地接受了:
“其实也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十七叔,你要相信,靖难是有前途的。”
“就像是兀良哈三卫的那些首领,难道你能说,人家这些首领都是傻子吗?没有好处的事情,硬是要和我们一块儿干?”
乍一听虽然很像歪理,但是宁王朱权也不得不承认,朱高爔的这番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只是道理归道理,宁王心中想刀了这俩崽子的心情,还是没有改变。
那可是兀良哈三卫!
几乎算是宁王手中最精锐的一批兵马!
结果就这么被朱高爔和朱高燧俩人忽悠走了……
最重要的,这两人还是以先斩后奏的方式,等到朱权跳上了燕王靖难的这艘大船,才得知其中的消息。
此时就算恼羞成怒,想要下船,那也已经为时已晚。
宁王暗自在心中运气,不断告诉自己,以后和这两个小崽子斗智斗勇的日子还长着,等到来日,便可见分晓!
这样一想,宁王才觉得心气儿稍微平稳了一点。
他这才看向朱高爔两兄弟,沉思片刻,聊起正事来:
“大宁内部,其实也有建文皇帝的人。想要即可整顿军马,投奔燕王,也并非一日两日就可以轻易完成的。”
“只是燕王那边,想来朝廷军马也在逼近。这次朝廷派来的统帅,很有可能是长兴侯耿炳文之流,切莫大意。”
宁王思忖些许,又道:
“这样吧,你们调拨一批兀良哈的骑兵,快速南下,我这里还需一段时间,才能将大宁整顿完成。”
他说的干脆,似乎完全没有想过燕王给予的诺言能否实现。
实际上,宁王心中清楚。
眼下和朝廷的第一次交锋还未展开,要说谁胜谁负,还尚未可知。
若非朱盘烒困在应天府,朱高爔说的话,又恰巧打击在他的痛点上,宁王能不能答应这件事情,还是另一回事。
只是唯一可惜的,就是让朱高爔和朱高燧,率先拉拢了兀良哈三卫,这样一来,宁王手上牵扯燕王的底牌,又少了许多。
不过那群蒙古雇佣兵,能为利益附庸燕王,自然也能因为利益重新投奔宁王。
这样一想,宁王脸上就浮现了一抹笑容。
正巧在这个时候,朱高爔的脸上,也挂着一层迷之笑容。
叔侄两人双目对视,礼貌微笑,气氛一派和谐融洽。
朱高燧在旁边看着,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心中一寒。
这俩人……都不像是什么好人!
……
另一边。
距离白沟河一带的战役,已经过去了几日。
毫无疑问,燕军再一次取得大胜。
只是面临着北上的南军,军中非但没有大胜后的骄狂,反而愈发紧张谨慎起来。
是夜。
燕王藏兵于月样桥下方的水面中。
初春水面冰凉,士兵口含芦苇杆子,杆口露于水面之上,用作呼吸。
等到敌军踏上月样桥后,燕王陡然从水中冒出,前后围剿,南军大败,潘军、杨松被生擒。
燕王从潘军口得知莫州详情,直驱莫州,莫州将领得知消息,毫无斗志,携全城归降。
自此,莫州落入燕王手中。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耿炳文会就此展开大战的时候,这位老将却逐渐收缩兵力,竟有了消极守城打算。
一时之间,南军之中,说什么的都有。
与朱高爔脑海中的记忆里,南军对于耿炳文这位开国功臣的信任不同。
这次朝廷军队北上,似乎看起来和历史轨迹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实际上,因为耿炳文先前在朝廷上奏一事,终究还是让朱允炆心生怀疑。
连带着在南军内,也安排了自己的心腹。
然而朱允炆亲近文臣,就连在军中安插的人手,也是喜欢书生高论的人。
对于耿炳文来说,就好像是身边多了许多掣肘,连带着军中私底下,对于他这位统帅的言论风向,似乎也有着少许负面见解。
对此,耿炳文只是安心守城,并未做他论。
在这几日的交锋中,耿炳文从朱棣的身上,看到了李文忠的影子。
朱棣用兵,贵在“快”和“奇”,尤其喜欢从对方的侧翼发起突如其来的进攻。
这一作战风格,放在兵法中,就可以说是“以正合,以奇胜”。
双方军队再次准备出军时,营地内,一众将领面露凝重之色,口中的争论声此起彼伏,都在探讨如何攻破耿炳文防守下的真定。
连日来的屡战不退,让众多将领的脸上,也多了一丝疲倦。
丘福更是搔了搔脑袋:
“这耿炳文难怪是太祖留下的老将。单说守城这方面,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
朱棣全当把丘福的话当作放屁了。
这家伙有的时候脑子缺根弦,这个时候了,还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也怪不得比起丘福来,朱棣更信任张玉和朱能等人。
朱棣面对身前的舆图,终于最后敲定了此次进攻的计划:
“南军有充沛的粮草和人马,他们耽搁的起,但是我们耽搁不起。”
“这次攻城,除了少数兵马正面佯攻,其余人,随我一道从西南角攻破真定!”
这一计划,也确实是朱棣的风格。
随后,众人又对此计划制定了细节后,伴随着战鼓擂擂声,燕军再次发起攻城。
西南角。
当朱棣大军激战正酣的时候,滚滚炮火之声响起,确实给耿炳文的守城,带来了不少困难。
耿炳文立于城墙上,极目远眺,似乎在观察燕军手上的火炮。
这些日子,他可没有少和这几门乌尔班大炮打交道。
眼看大炮弹药用完,他才叹息一声:
“若非大炮弹药笨重,炮身不容易移动,只怕真定早已攻破。只是可惜,这样的大炮,不能为朝廷所用……”
耿炳文作为从开国时期一直遗留下来的老将,他以自身毒辣的眼光,从此次的真定之战中,敏锐地发觉,在未来的战场上,火器,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兵器,成为超越冷兵器的一道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