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里的水沸腾了,婆婆双手掇来摆满饺子的盖垫儿,开始把饺子一个连着一个地下到开水锅里。当然是先下“供养”的。
若是家口儿大,下好供养的还得再煮一盖垫儿或几盖垫儿饺子才行。
平日里难得吃到饺子,过年了,管够儿!
供桌上燃起一对大香烛,香炉里焚上三柱香,大门口儿放好拦门棍儿。
文龙拿着几摞烧纸儿,从灶底引着火儿,从屋内开始烧纸儿,一间屋儿一间屋儿地烧,一直烧到天井里。这是“接灶儿”——就是接“灶王爷回家”。
于傅氏抱来一大摞白碗,拤了一大把筷子,每个碗里捞上两三个水饺儿。
文龙就端着饺子碗儿,抓起筷子,一间屋一间屋的上供儿,一直供到天井和大门口儿。
婆婆压低声音,对好奇的蔡晓儿解释:“大门外的饺子,是给无家可归的‘流浪鬼儿’准备的”。
文龙在每堆烧纸的灰烬旁都祭了一点代表“水酒”的清水,磕了头。然后,就噼里啪啦地燃放鞭炮。
最后,为防“死灰复燃”,还得拿小烧火棍儿翻检一遍所有纸灰儿,看是否燃尽了。
“火炮”碎纸屑不能扫,那是留给初一拜年的调皮小子们的,里面也许还有他们极爱的落地炮仗儿。
“天地供”的五个小饽饽撤下来,供养在各处的饺子碗和筷子也都收回来。
于傅氏把凉了的“供品”水饺重新下到开水锅里热一下儿,再捞进碗里。这回可要盛得满满的,摆在传盘上,掇上炕。
于文龙拉着媳妇儿,来到祖宗供桌前的蒲团上跪下,口里高喊:“文龙和媳妇给娘磕头了——!”
“砰!砰!砰!”三个响头,于傅氏盘腿儿坐在炕头儿上,手里捏着事先备好的两个红包儿,笑着道:“好孩子,快起来吃饺子吧!”
文龙夫妻谢过娘赏赐的红包儿,洗手上炕儿。
终于可以吃年夜饭了。
素饺子馅用的是剁碎的煎水豆腐、烫呼家庄粉条儿、焯菠菜和窖藏的大白菜,当然更少不了姜和葱儿,浇上一大勺儿籽儿轧的油,撒上适量细盐,拿竹筷子使劲地搅拌均匀。
饺子皮呢,用的是平时基本吃不到的头遍儿细面——就是麦子磨成的精白粉,和面擀的,筋道又好吃。
就着胡萝卜丝儿、烫粉条儿、大蒜泥拌的褐菜,蘸着开胃的芥末儿,娘仨儿埋头吃起“年夜饭”来。
“哎哟——!硌牙了——!”蔡晓儿从嘴里捏出一枚二分的“小银子儿”4,皱着眉头哼哼。
“啊哈哈!好兆头!晓儿明年要发大财喽——!”于傅氏高兴地安慰儿媳。
“哈!我也吃到一个带钱儿的!”文龙紧跟着兴奋不已。
“都发财,都发财,呵呵……!”于傅氏更加欣慰。
刚过一会儿,于傅氏自个儿也咬到一个白砂馅儿的“故事儿”5,文龙和蔡晓儿赶紧凑趣儿:“娘,带的,甜甜蜜蜜。”
于文龙吃到夹年糕的“故事儿”,蔡晓儿马上笑着祝他:“明年步步高升!”
蔡晓儿吃出一个“红枣儿”,文龙和他娘异口同声抢着说:“早生贵子!”
……
吃过年夜饭,还要继续守夜,大家吃着零嘴儿,听于傅氏讲古……
文龙还要时刻注意蜡烛和香火,时不时地剪剪烛儿,续续祭香。
大年夜里,祖宗供桌上的蜡烛万万不能熄,“香火”绝对不能断!
【高密土话解析】
1——“隔年饭”,就是从年前供到年后的小米饭。
2——“过门笺儿”,是一种民间剪纸。就是在彩纸上雕刻出鸟鱼虫的图案和福、禄、寿、喜、财之类的吉祥文字,五张为一套,一张一种颜色。
3——“长生果儿”,就是落生。
4——“小银子儿”,就是“硬币”的意思。
5——“故事儿”,指带“夹芯”的水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