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学“乖”了,总是选文龙不在家的时候‘发作’蔡晓,特别是在大姑姐‘归省’的日子里。
大姑姐自小就机灵儿,于傅氏未跟老宅闹僵——‘分家’之前,她一直是于粱氏的“小尾巴”。在她嫲嫲和父母的“持久战”中始终保持冷静:不发一言。
后来于傅氏含泪出嗣幼子“留”时,她又得了于陈氏的青眼,被好心的“二老妈儿”领回了家。
七年的“寄人篱下”,精明的她早早地学会了“察言观色”。于陈氏也非常喜欢这嘴甜手巧的“半个女儿”,手把手地教着她从事家里和田里的一应活计,聪慧如她,果然不负“业师”——于陈氏之望,很快就跟着能干的“养母”学会了农家妇女的“十八般武艺”。
文龙丢了“要饭棍儿”,回到东酉家村当家主事儿那年,她才重新回到了亲娘——于傅氏身边。
“五老妈儿”——于傅氏对自己这个“生而未亲自教养”的女儿极为愧疚,处处依从她。
在文龙点灯熬油整宿整宿编条货的夜里,支持她上了村里的“扫盲班”。
识了字的于莲更加不得了了!由于她记性好,七块“样板戏”,几遍儿听下来,了然于胸。有时“野台子”上的演员忘了戏词儿,她都能在台下“提点”一二。
更遑论于傅氏婆媳之间简单的“对阵”了,于莲不动声色,游刃其间。对她来说,拿住弟媳的“七寸儿”,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儿”。她待在“战场”旁边儿,不轻不沉儿地,时不时“点拨”老娘几句,蔡晓就“不知所以”地败下阵来了……
【高密土话解析】
1——“梧桐水”,就是“没烧开的水”。
2——“掰”,就是“数落”的意思。
3——“?”,音【hài】,就是“用棍敲打”的意思。
4——“大?”,就是“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东西酉家村村民有时也用来锄略有点儿湿的庄稼地?。
5——“妆新袄”,就是“在儿子大婚前,婆婆亲手为儿媳缝制的‘新嫁娘袄’”。酉家村传承下来的风俗:结婚那天,无论冬夏,新娘都要象征性的穿一穿“妆新袄”和“妆新裤”。
6——“噶起伙儿”,即“结起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