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夏种、夏管,是谓“三夏”,是农村一年之中最忙、最紧迫的一断时间。
李勃请了公休假,要回老家支持三夏大忙,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因为眼镜问题,李勃顾不得吃早饭,急急忙忙地骑车跑到省人民医院的眼科研究所,准备取出先前在这里配的近视眼镜,而后就去火车站赶火车。
不巧的是,眼科研究所星期天也休息,只有两个急诊的科室上班,其它全是铁将军把门,牛头牌的暗锁把门锁死了。
眼看快九点了,眼镜没法取,就考虑这20多天,得把自己的自行车停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毕竟,这是个人最值钱的固定资产。
想到在蔬菜公司的同学苏小梅,离这儿不远,就在花园路上。李勃赶过去,却被同事告知已经请假回老家了。再想找别的同学,似乎也没把握,索性把车放到厅机关大院的车棚里,估计应该是安全的。
在10点前坐公交赶到火车站,因为没眼镜可戴,麻烦多多。买火车票必须凑到窗口前,使劲眯缝眼才能看清车次。买了292次火车的票,进站时又差点认错一位女同学。
一路还比较顺利,下午到家,还能帮助家里干三个小时的农活。
刚刚下了一场透雨,村里的麦子还没收割多少,家家户户都忙着趁墒情好,抢种秋作物。
今年许多庄户人都学会省事了,直接在没有收割的麦田的麦垅里点种玉米、棉花或者大豆,赶土地的墒情,不再等收割完麦子,翻地起垅再种了。
村里人都想发烟叶财,今年的烟叶也确实长势喜人,整个大西北一大块地一片碧绿。在收割红林岗子上的麦子时,李勃往北一望,平展展绿油油的烟叶,随风翻滚,犹如满塘的荷叶,竞相展绿。
与此相对应,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种棉花,需要整枝打叉、打药喷肥、采摘晾晒,人称“七十二遍功”,太费事,价钱又不高,村里人只得舍弃了。
今年糙麦场时,大概是抗旱浇水糙的,糙好之后,还没来得及打一场麦,老天爷又给灌了一下子,麦场里存了一洼一洼的雨水。喜哥家的麦场,水更多,根本就没来得及糙。牛往里一跳,就陷到了膝盖,像插一根木棍,直接插到犁底土层了。
晴天了,麦场却无法摊场打麦,已经收割的麦子都垛在麦场四周,麦垛像城堡,围了一座城。
6月6日的午饭后,看天色不好,风雨欲来,李勃和一家人都匆忙拿上木扠、排杈、扫帚等工具到麦场垛垛。
一个麦垛没垛起,就落起榆钱般的大雨点。加快进度,刚垛起来一个顶,闻有风雨之声,赶快转移起场,不管摊在场中间的麦子是否打得干净不干净了。
刚把打过头遍的麦秸聚拢垛起来,下面的麦粒刚用扫帚扫了一半,呼地一声风起,雨就哗哗而下。
大家一起手忙脚乱地抢堆麦粒,已经来不及,麦场里已经开始积水了,把没来得急扫的麦粒粘住了,扫也扫不起来了。连泥一起推到一边,抖成一堆,已经有部分麦粒吸水“发胖”了。顾不了那么多,找一块大塑料布先盖住,用牛套具压住塑料布上边,防止被风刮跑。
完事,赶快撤退,李勃浑身的衣服已经淋透了。
雨时小时大,沥沥拉拉,没完没了。偶尔停一会儿,各家各户的晾衣绳上都搭满了湿衣服。雨来得太急了,人不停地忙碌,也没能赶在雨前头。
于是,吃晚饭时,人们头顶用化肥袋子改制的“雨衣”碰头见面,总是笑骂:“他妈的,老天爷光想着让老百姓吃发芽的麦子不成?”
又一天的早上起来,天就一直没睁眼,连抬一下眼皮的迹象也没有。一会儿来一阵雨,让人面对繁忙的农活,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
。于是,就有人破上老本,随便它淋个透。可是如果这样,雨又偏偏下不大,体温就把湿衣服暖干了。
下午,雨还是时下时停,村里的人抓紧时间抢补烟叶苗、棉花苗,在小地块栽大葱、茄子、辣椒。下雨这些栽下去的秧苗容易扎根,活的稳,也不用到处找泡桐树叶遮盖保护了。
可是,到三点多钟时,从东北方向有一团白雾状的东西铺天盖地扑过来,紧接着就是呼地刮一阵狂风,哗啦啦,这雨下得那个大呀,房檐下流下的雨水成了雨帘子,再也不是滴答响的落珠了。正在地里忙碌的人躲避不及,全被淋成了“落汤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