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作者:张九龄
评改:中正壹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葳蕤二字,属于生僻字,意思是枝叶茂盛,草木繁多。
张九龄不如意时,写了很多诗句,这一首被收录在了唐诗三百首之中。
这首诗因为用词随意率性,让整首诗给人一种“赋”的感觉,读起来没有了诗的美感,因此,修改一番,送与诸君品阅。
中华文字,深奥无比,唯有精益求精、反复炼修,才能达到新的高度,甚至超越古人的高度。
修改之前,先解释一下原文,同时,就原文的一些瑕疵,简单说几句。
1,兰草在春天的时候非常茂盛。葳蕤的意思就是茂盛,我觉得,可以更加直接地进行描写,尽量避免生僻字的运用。
一切文化,都是全民的文化,天下人的文化,文化要推广,就要面向天下人,而不是写给某一部分人去看,那就失去了传承文化的本意。
2,到了秋天,桂花盛开,明亮洁白,(注:秋天的桂花,呈现黄白色,四季桂呈现为白色)在日光的映照下,更加凸显出秋的气息。
3,兰叶和桂花的欣欣向荣,充满生机。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这两句让人感觉是在写文言文,而不是写诗,文字的叙述性太强烈,三字联动“此生意”“自尔为”读起来有些拗口,此,为,无论与前面还是后面联动,都会有晦涩之感觉。
4,各自顺应最美好的季节。
5,谁知道隐居在山林中的隐士。这里的者字,又是文言文的标志性用字,而且又是三字联动,比较生硬。
6,高人隐士们流连在微风中,相对而坐,愉悦无比。
7,草木自有独属于它们的本性。
8,没有求美人去采摘。这里用“美人”一词去描写采摘花草的人们,显然不是很恰当,作者的本意,应该是借“美人”描写高人雅士。而“美人”,广泛意义都是指漂亮的女性。容易产生歧义的词,应该替换。
78句联动之下,原文并没有表达出核心思想,此处草木的本心,解释应该是事物的本质,色相。何求美人折,解释应该是,草木自有属于自己的本相,色相,与其他人没有关系,草木也没有主动让任何人去采摘。
这里的采摘,在作者的本意中,应该是关注,因此,修改版中改为“未请陌人觉”,这样,中心意境就更加明透了。
古诗之所以有美感,是因为古诗具备精炼、简短、深层次的意境、读起来朗朗上口、圆润自如等多种特征,如果把古诗写成了赋,写成了记叙文,那就完全没必要。
写诗词,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流畅、美感、意境、圆润的特点,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去追求的。没有了这些特征,诗词就毫无美感可言。
因此,咱们应该尽量去避免类似的文字弊病。
因为唐诗自有其独特的风格,不一定符合后世的格律标准,因此,本诗的修改版本以新韵为标准,同时,还是顺应唐诗的自由性为标准去修改。